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014-04-29 00:44张向明
中国市场 2014年35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成本管理

张向明

[摘 要]推行标准成本管理是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深入细化预算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标准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标准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的对比,分析了标准成本法的优势,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企业中建立标准成本,充分发挥标准成本法在公司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的作用,并对企业利用标准成本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5-0010-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许多跨国公司已经普遍实行严格的标准成本管理,我国关于标准成本管理目前尚处在介绍和初试阶段。推行标准成本管理是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深入细化预算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举措。随着ERP软件在制造业应用的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成本,只有充分地利用标准成本法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标准成本法在公司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的作用。

1 标准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及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1 标准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标准成本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它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以此为线索,企业可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对成本的控制从事后发展到了事前。

1.2 标准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的对比

1.2.1 标准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的区别

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实际成本采用每种产品实际发生直接成本数额;而标准成本则采用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中产生的标准单位成本,采用事先规定的间接费用率分摊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称为差额。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称为逆差或亏损差额,反之,则称为顺差,或盈余差额。

1.2.2 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的区别

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强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而且材料数量要采用各种凭证在日常核算中揭示;其他费用是通过对比实际数和预算数求出差异。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责任由采购部门负责(如材料成本差异),哪些责任由车间负责(如材料数量差异),哪些责任由生产部门负责(如固定费用产量差异)等。资料详细、系统,强调全面管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分清责任、相互配合,有利于经济责任制的建立。

1.3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优势

1.3.1 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在有效作业条件下所需要的直接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直接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等因素,制定标准成本,需要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共同商定,因此,标准成本的制定有科学的依据,能够实现企业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符合企业发展的潮流。

1.3.2 提供了一种业绩考核的工具标准成本法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对供产销各部门的业绩考核,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标准成本,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个环节、每个人,并将差异与奖惩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同时,使用标准成本法有利于进行较为客观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对比分析,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1.3.3 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使存货计价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础上

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解,能使各项预算指标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消除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人为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成准确率。由于标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定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

2 标准成本法的优势及对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的作用

2.1 实施标准成本法的前提条件

(1)标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手段,需要企业各个环节、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标准成本实施方案制订和具体标准的测定必须得到生产、营销、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全面参与、支持和配合。

(2)同时标准成本测定需要成熟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作为基础,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必先具备标准的作业和程序管理。同时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突飞猛进为标准成本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手段,先进管理模式的不断运用和准确的第一手基础数据的积累使标准成本实施已经完全成为可能。

(3)标准成本的起源是依赖于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目前,标准成本的应用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非适用于全部的加工制造行业。在稳定环境下标准成本可以得到较好的使用,不然标准就变得没有标准。

(4)BOM规范管理。BOM作为产品的基石必须坚实稳定,产品的成本波荡不定,很难分析产品成本的变化情况。产品的改进、BOM的更改应当阶段化,程序化并严格控制,并且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核。

(5)物料价格波动相对稳定。物料的标准成本不应随波逐流而任意修改。企业必须有一个控制的框架。同时价格的差异不应成为采购人员的主要考核指标,价格最好由一个专门机构批准,并定期监控价格的趋势对成本的影响。

2.2 循序渐进地推进标准成本建设

2.2.1 第一阶段先期实施基于历史数据的标准成本首先将历史数据内容进行细化,并根据其相关性确定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标准成本。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测算简单,且各单位标准成本和历史水平相差不大,执行过程中阻力较小。

2.2.2 第二阶段逐步过渡到作业标准成本通过历史数据的标准成本的过渡,在初步形成成本标准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必须推进更为精细和更加科学,且和标准化作业流程管理紧密衔接的作业标准成本;也就是以各项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将作业所耗费资源按一定的方法予以确认和计量,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上,通过为之建立成本标准,进而计算、分析并处理成本差异,将各项差异作为绩效评价依据并持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3 建立标准成本的方法

2.3.1 标准成本法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事前制定的各项作业成本标准,为财务和业务部门的沟通搭建了桥梁,将极大地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可减少上下级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

2.3.2 标准成本法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现有薪酬激励基本趋于固定成本性质,业绩评价也更多地以定性指标居多。标准成本法所提供的“差异”指标,不但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改善绩效,而且可以为业绩评价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标准成本法是一项重要的成本控制工具,为有效降低成本提供了决策信息。

2.3.3 应用ERP作为标准成本管理平台

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成本管理,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2.4 标准成本的制定

2.4.1 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制定标准成本的首要任务是划分企业的成本中心,明确成本负责人,成本中心是企业实行标准成本核算制度的基础,它包括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本中心的负责人,为该中心的可控成本负责。

2.4.2 标准成本的计算

(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某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制定的计划价格。企业在制定计划价格时,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考虑将来各种变化情况,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的。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单位产品耗用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数量,通常也称为材料消耗定额。材料的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降低成本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计算公式:

单位产品耗用的第i种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2)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规定。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和直接人工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标准工资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计时工资时,标准工资率就是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它是由标准工资总额除以标准总工时来计算的,即:标准工资率=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人工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也称工时消耗定额,是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的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在制定工时消耗定额时,还要考虑生产工人必要的休息和生理上所需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的停工清理时间,使制定的工时消耗定额既合理又先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计算公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3)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是由制造费用价格标准和制造费用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制造费用价格标准,也就是制造费用的分配率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标准制造费用总额÷标准总工时

制造费用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其含义与直接人工用量标准相同。其计算公式为: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用量标准×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按照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前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后者相对固定,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也应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卡。制定了上述各项内容的标准成本后,企业通常要为每一产品设置一张标准成本卡,并在该卡中分别列明各项成本的用量标准与价格标准,通过直接汇总的方法来得出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

2.4.3 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1)“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

(2)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录;“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3)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结转本期损益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

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他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值得强调的是,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

2.4.4 标准成本的修订

制定的标准成本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内应是不变的,在企业的组织机构、外部市场、产品品种等发生较大变化时,是有必要进行修订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标准成本至少应每三年进行一次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修订。

2.5 利用标准成本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2.5.1 财务部门组织成立标准成本核算网络

制定详细的核算项目,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适时、高效、快捷地反映成本信息,及时了解原材料的库存和使用情况,做好领料计划、收集成本资料、核对成本数据、反馈成本信息。

2.5.2 建立成本指标分解体系对成本进行事前预测:对于成本预算中的各类费用有专人控制,建立月度成本计划体系,实行年预算指导下的月度成本计划管理,使预算置于强有力的过程控制之下。

2.5.3 对现场成本进行事中控制成本预算的完成进度要跟踪,尤其是重点控制项目,要制定进度指标,进行事中控制,以便及时检查。协助各班组分解指标、落实责任人、制定考核办法,通过领料员控制物资领用,对当月各班、整个消耗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种成本变动情况,对成本变动大的情况能够适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标准成本的管理效果。

2.5.4 组织标准成本的考核与改进每个月财务部门都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计算考核,在考核中要把成本指标与销售收入实现情况相,把成本和收入捆起来进行考核,提高成本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同时财务部门在考核的定期分析,提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对执行部门和制定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根据市场变化和成本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考核指标,以确保公司全年计划的完成。

3 结 论

推行标准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也是企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深入细化预算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充分利用标准成本法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标准成本法在公司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德仁.标准成本制度.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科学,2007(5):68-73.

[2]马铁双.如何建立企业标准成本制度[J].科技资讯,2007(6):185-186.

[3]魏立江,汪家常.标准成本管理中基准制定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财会通讯,2009(4):121-122.

[4]韦国华.浅析标准成本管理[J].当代经济,2006(8):50-5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王纹,孙健.SAP财务管理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成本管理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高校预算定额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探析
食品行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对军工企业成本管理开展评价工作的探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