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是在一些重大的热点问题、有待深化理解问题、学生认识存在误区问题上。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是以案例教学为依托,突出硕士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案例中的问题意识带动教学层次提升。案例教学的实践性是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增强实践性教学环境。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中国特色 案例范围 具体模式
【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优秀二期工程专项(2013年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校级精品课程,项目编号为01102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66-02
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要求,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形成本科、硕士不同教育层次的梯次递进。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硕士研究生人才,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为了很好地贯彻上述的教学理念,在案例教学上进行了创新。所谓案例式教学法,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联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 以辅助说明或证明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不通过感觉, 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 也不能知道运用的任何形式”。在教学中运用感知原理, 采用案例式教学,能使他们在形象、生动、具体的教育中获得信息和知识, 收到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案例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必须能为学生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安排学生沟通。学生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些都要求案例教学有一个适用范围。
1.案例教学用在一些重大的热点问题上
“中特”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硕士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有所认知,其理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坚定信仰,进而将其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指南。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围绕那些学生普遍关心热点问题来选择和设置教学案例。例如,以中日“冲之鸟礁”争议为例分析中日之间的争论问题。冲之鸟礁是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一块礁石,其在高潮时仅有两部分露出水面,合计面积不超过8平方米。日方主张“冲之鸟礁”为岛屿,应当享有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其主张依据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1款,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中国主张“冲之鸟礁”为岩礁,不享有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其主张的依据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享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之所以双方对于冲之鸟礁的国际法属性存在争议,是因为海洋法公约没有对“岩礁”的内涵与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通过这样的一则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很清晰地发现“冲之鸟礁”争议的原因在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屿制度上规定的不足。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楚看清日本这一国家在本质上确实存在阴暗面。
2.案例教学用在一些有待深化理解的问题上
在“中特”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的理论问题不仅抽象,而且在讲解中难以生动有趣地加以描述。“中特”课教学应帮助学生增强运用理论指导社会生活实践的行动,将一些有待深化的理论问题纳入案例教学实践。在讲到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时,我们就以中韩之间关于印刷术的争论为例,探讨了文化危机与保护问题。韩国学者以韩国庆州的佛国释迦塔发现的雕版印刷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为据,提出雕版印刷和金属(铁)活字印刷是韩国人的“发明”。为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强调韩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有的韩国学者甚至呼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要求国际社会予以公认。其实,1974年在西安西郊出土的单页雕版印刷品《梵文陀罗尼咒》(公元650—670年)已经表明中国是雕版印刷的发源地。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卷子本雕版印刷品《妙法莲花经》,证明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案例,不仅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而且对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3.案例教学用在一些学生认识存在误区的思想理论问题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包含的一系列战略思维和决策,彰显了党和政府的现实努力及当代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势。在硕士阶段应更上一層楼,使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握未来发展大势。这类问题既可能涉及重大的理论和道路选择问题,如中国为何必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马丁·雅克也说:“中国政府是一个相当称职的机构,而西方国家的政府大有改进的必要。它们或许民主,但是它们的治国之道依旧业余到令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例如,在关于西方民主问题上许多同学就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我们通过对古希腊案例的评析、泰国民主运动的认识、以及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的混乱,说明中国特色的民主生活方式的必然性。再如,现在西方很多学者醒悟到,再也不要以西方习惯的固有的方式衡量中国了,马丁·雅克说:“就中国的个案来说,其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西方式社会历史或经验之外。”美国政治智慧库尼古拉·贝格吕昂说:“西方国家应当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和中国所取得的成就给予更多尊重,不应强行向中国推销不同的政治制度。”可惜,这些看法现在不是西方的主流意识。西方国家的某些政要有时口头上也说尊重多样性,尊重中国自己的选择,但实际上还在明里暗里挑动、扶植所谓的“ 民主人士”,寄希望于这些人在中国搞什么花、什么颜色的革命,以证明西方民主的唯一真理性。学生通过这些讲解,还是深有触动的。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
1.以案例教学为依托,突出硕士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硕士研究生教学不仅要求理论上的严谨与深刻,而且还要探索将深邃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授的方法。传统教学是知识型教学,无论教学目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大多是为了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师为主。硕士研究生人格相对独立,社会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社会问题有所分析,这些都为案例研讨式教学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不能采用灌输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课堂研讨对话为主,突出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符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需要、符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的教学案例,要有对问题的讨论和研讨,通过情境教学、参与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把课堂交给硕士研究生,将课堂讨论和辩论、热点新闻点评、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等活动贯穿每一节课程中,极大地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以案例中的问题意识带动教学层次提升
案例教学的特点就是问题意识。从“概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味着从“体系阐释”向“问题研究”的转换,使学生“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和“其所必然”的深化,是从理论的“事实性”向思想的“可能性”转化,是问题分析与规律揭示、批判与建构、现实分析与理想诉求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对“概论”内容的反思,是将原理、概念和命题“问题化”,是立足于问题意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展开。
1.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通过案例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敏锐的问题意识是推进学术研究、提升教学层次和创新实践方法的基础。因为真正能够解答时代问题的科学理论要以科学的问题意识为基础。问题优先于答案,一旦问题本身发生变化,那么答案只能成为落后于时代的个人偏见。问题意识意味着既有的理论体系不再是不容置疑的真理,而是呈现为一个开放的问题空间。只有对理论前提不断进行反思批判,敏锐地抓住时代变迁及其蕴含的重大理论问题,才有可能使我们不囿于思想的束缚,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因此,提出和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是具体的实践问题,也有的是宏大的理论问题。
2.通过案例教学,达到问题意识与学科自觉的统一
提出问题是理论研究的起点,解决问题是理论教学的归宿。现实中的问题是公共的,但这绝非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加以谈论。应该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构成了人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展开研究的基本范式,这种学科范式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因此,强调问题意识必须坚持学科自觉,进而在二者双向互动中实现从问题到理论的升华,再由理论回归问题的深化和拓展。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中“分专题”不是“分专业”,“跨学科”不等于“放弃学科”。强调问题意识与学科自觉的统一,既要在教学方法上遵循专题问题内部的方法论整体性,也要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我们可以认为,通过问题意识与学科自觉的双向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不仅是对新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次大检阅,而且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拓展深化的难得机遇。
三 、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1.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
要让硕士研究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就需要组织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现实之中。实践教学不是单一的参观考察,而是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走访、企业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也包括课堂内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形式。为了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教师要确定实践教学课题,并且努力将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课外活动等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建立起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让硕士研究生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面提高走中國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增强实践性教学环境
依托与我校密切相关的“中航公司”,开展研讨会、组织教学观摩、师资培训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性,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重大事件。我们还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访附近群众,去各区、县、乡的基层人民政府、邻近社区、福利机构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对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深入了解,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感性与理性上的认识,从而坚定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作者简介:
郑雨(1965-),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副教授,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