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萍
【摘要】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插图就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文本插图,特别是古诗文的插图,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古诗文 利用插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63-01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插图就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可惜的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由于赶教学进度,过度重视语言文字的研磨,忽视了插图的存在。其实,我们有时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看看插图,议议插图,不也是一次合作、交流、探讨的过程吗?不也是与作者对话、与画家对话的过程吗?不也是视觉享受、陶冶情操的轻松一刻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的现有插图,特别是古诗文的插图,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做到图为文用、文为我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让我们睁开慧眼、携手插图、放飞心灵,一起漫游色彩斑斓的古诗文世界。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阅读研究心理表明,阅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期待时产生阅读兴趣的动力,如果在一开课时教师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期待中接近作者,在期待中走进文本,将会给整个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每当9月1日开学,老师发下一本本新书的时候,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翻着一页页新书,从新书中散发的淡淡的书香让他们陶醉。游离的眼神定格在了书本的前几页,一幅幅各具特色,精美绝伦的插图跃然纸上,可见,插图对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去诱导、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前几页都有印刷精美、色彩鲜明的插图,关系到古诗文的大概有这么几类:一种是有关诗人的生活场景,比如孔子讲学、陈子昂登幽州台等,不仅穿越时空,再现了若干年前作者的生活图景,也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身临其境,心灵相通;一种是课文所要涉及的景物,比如莲啊,桃花源图轴啊等自然景观,也有有关诸葛亮的“古隆中三顾堂”等人文景观,让我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够欣赏到自然景物的同时,更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北宋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脱俗以及三国时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博大豁达;有些是书法欣赏,梁鼎光书写的《水调歌头》,岳飞写的《前出师表》等,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书法大家的风采,更让我们拓宽了知识面,感受到古诗文世界的浩瀚无垠。
二、利用插图,加深理解,拓宽思维。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王国维评价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整首曲描写了秋天的十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来渲染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一幅插图不可能把这十种景物都涵盖在里面,否则会让人感觉很冗杂,所以书上的插图就选了“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种景物。鄞州实验中学的华悦华老师在讲授这首元曲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来说说书上插图好在哪,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学生都认为这幅插图总体还是不错的,这首元曲主要体现游子的孤寂,所以插图取名“古道西风瘦马”能够体现它的主旨,况且古道和瘦马都画得不错,一条蜿蜒曲折而狭窄的古道,一匹瘦骨嶙峋而疲惫的瘦马,渲染出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只是西风好像没体现出来。华老师就顺势引导如何在图画中表现西风呢?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借用樹和草的飘动,有的说可以通过马的鬃毛和主人公的披风来表现。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把语文知识和绘画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学会了写作中的侧面描写。当有些景物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他景物加以表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拓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插图,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本上的知识要大胆地提出疑问,如果只读书不思考,那和“书橱”有什么两样?孔子也教导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问疑揣摩”的习惯。余姚子陵中学的沈玲玲老师在教授晋代著名诗人陶潜的《五柳先生传》时,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她先让学生自学,归纳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有困难的词句以及发现文中有些可以提炼的成语。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给这篇文章换一幅插图,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中的插图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普遍认为这幅插图和文章的内容没什么联系,陶渊明的面前放着锄头和一篮花草,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阐述,所以他们对这幅插图做了大胆的改进,依据课文中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和“性嗜酒”的特点,画了一幅这样的画:陶渊明手里拿着一本书,桌上放着一瓶酒。另一组同学依据课文中陶渊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认为陶渊明的衣服应该是有补丁的,神情应该是安然自若的,所以他们的图画是:陶渊明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旁边放着空的箪和瓢,抬头仰望苍天,一副神情悠闲的样子。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五柳先生”啊。这样在对课文插图的大胆质疑和讨论中,这幅插图日臻完善,而且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疑揣摩”的习惯逐渐养成,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处世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古诗文中的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内涵,或赞同或否定,让插图走近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让我们携手插图,一起漫游古诗文世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如何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