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2014-04-29 10:41杨静林
西部资源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杨静林

摘要: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开发应整村推进,改善农牧民贫困落后生活环境;产业化扶贫可使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推进“雨露计划”,提升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政策保障。

关键词:产业化扶贫 劳动力转移 信用环境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8337”扶贫攻坚战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笔者就察右后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情况、金融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察右后旗国贫地区扶贫工作及进展情况

察右后旗地处阴山北麓风蚀沙化贫困带,全旗总面积3,910平方公里,全旗耕地面积73万亩。辖8个乡苏木镇,117个村委会嘎查,668个自然村浩特,总人口20.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2万人,农牧业人口15.3万人,目前在村的农牧业总人口仅有9.8万人,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全旗现有贫困村52个(312个自然村浩特),贫困户14,587户,贫困人口5.2万人,其中扶贫对象为8,970户,2.79万人,民政救助的低保对象为2.41万人。有革命老区村54个,老区村人口53,598人。我旗自2001年实施扶贫开发纲要以来,上级下达全旗财政各类扶贫开发资金27,415万元,银行业投入涉农涉牧信贷资金10.64亿元,妇女创业贷款1,300万元,由财政全部贴息。今年农业银行推行“金融支持富民惠民工程”,从2013年12月到今年2月末累计投放6,005万元,771户,年末累计投放达到2亿元,政府拨付相关扶贫资金2,000万元。

二、在国家相关扶贫政策和金融业的支持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整村推进扶贫,改善农牧民贫困落后生活环境。2001-2013年,我旗有118个重点贫困村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按新的国定贫困标准,已有4.9万人实现脱贫。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缺啥补啥、一步到位的原则,根据我旗贫困村实际确立扶贫项目建设内容,重点安排实施了水地开发、人畜饮水、通电、养殖业棚圈建设等项目。消灭了无电村;人畜饮水困难的人口由2,000年底的4.5万人减少到2013年底的0.6万人;有89个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有72个村建起了村级卫生计生服务室,解决了村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有98个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有102个村开通了电话。全旗共实施移民搬迁15期,搬迁贫困户3,000户、11,875人,其中实施扶贫移民扩镇工程两期,搬迁贫困户200户、675人;实施生态移民13期,搬迁贫困户2,800户,11,200人。

(二)产业化扶贫使农牧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几年来,通过项目引导,银行业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财政扶贫贴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等方式,使我旗的优势产业得以强化。全旗现在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37万亩左右,正常年份总产量可以达到二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至马铃薯一项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000元左右。全旗新打机电井620眼,建设大型喷灌圈168处、新增灌溉面积92,000亩;新建蔬菜温室大棚2,100处、630亩;新修建牲畜棚圈2,400个。以马铃薯为主的优势作物种植,肉羊及奶牛的养殖都取得了明显效益。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的当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三)“雨露计划”的推进,提升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当地就业需求为依托,重点培训农机驾驶、汽车驾驶、皮毛绒肉加工、建筑业、餐饮服务等技能。到目前共培训5,000多人次,参加培训的农牧民有80%1)A上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力地带动了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2013年对全旗新入学22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救助,人均标准1,500元,将“雨露计划”培训资金33万元用于发放救助补贴。

(四)扶贫惠农强农政策,为农牧民脱贫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农村“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实施,同时给予贫困生帮扶救助,使特困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牧民达到105,648人;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先安排了贫困村的贫困户,享受低保贫困的达到20,145人,从制度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问题;以2013年计算,发放到户退耕还林补贴资金4,528.8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707.5万元,良种补贴资金106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0.72万元,农牧业保险理赔470.5万元,农民人均获得的政策性收入就达到了670元,为农牧民脱贫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三、当前金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用环境差。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是偏僻、边远地区,自然条件差,加之上级针对我旗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项目较少,而地方财力又有限,造成各方面建设欠账较多。目前农村信用环境较差,个人信用档案不健全,记录系统不完善,个别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仍然有故意逃债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农村评级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户和涉农企业信息掌握不对称。

(二)金融业运作及监管要求的突出,信贷资金投放总量增速缓慢。一是银行业的商业运作决定其必然追逐收益高、风险低的贷款项目,而对于发布范围广、信息对称性差、管理成本高、弱质性强的扶贫类贷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大顾虑;同时为达到监管要求,普遍采取不良贷款问责制度,使得信贷管理人员面临“极其谨慎、不愿做、不敢做”的问题。从调查的六户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看,2011年-2013年3年时间,年均贷款2,460万元,户均贷款410万元,与龙头企业所承载的连接农户与市场的责任不相协调,满足不了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延长产链的资金需求。二是对新上项目产业化经营初期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存在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而金融部门考虑在管理上要遵循安全性、激励性、效益性原则,在信贷投入上谨小慎微,使得信贷投入缺乏持续性,

(三)抵押担保制度不完善,是制约扶贫信贷业务拓展的重要结症。目前有些抵押物所有权特别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模糊,造成在实际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所有权在抵押上错位,造成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症”,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重困境。

(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机制缺实,潜藏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农村的诚信体系和保障机制还没有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贷款对象抵押和相互联保能力有限,另外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多重制约,决定了扶贫贴息贷款蕴藏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对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服务造成有力冲击。

四、相关建议

(一)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金融扶贫贴息政策。一方面要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使各级各有关部门了解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农牧民和扶贫企业的意愿和要求,让农牧民了解清楚金融扶贫工程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对金融扶贫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建立一种正能量的激励长效机制,使扶贫工作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进程,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定期对扶贫企业和农户进行等级评定。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融资环境,进而减少贫困率的基础性工作。不间断地跟踪农户贷款情况,降低农户违约风险。

(三)积极探索财政与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的契合点。财政应将现有的扶贫资金划出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扶贫风险基金,通过对农牧户贷款进行贴息加以扶持,撬动商业金融对扶贫项目的有效信贷投入。保险机构应延伸服务领域,将风险较大的农牧业列为保险对象,金融机构根据各自职责在产业选择、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上确立重点扶贫项目。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
刍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及培训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走合作化之路 引领农民致富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述研究
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及预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趋势及预测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