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顺莉
【摘 要】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尤其能展现他们这个民族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流传在新疆巴里坤的马奶酒舞,通过质朴地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哈萨克人的欢愉生活和民族风情。从马奶酒舞源自劳动生产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及社会价值与保护传承,使人们对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新疆文化;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非遗保护
历史源流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与其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民族文化又与他们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哈萨克族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草原文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民族之一,因此哈萨克舞蹈带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巴里坤草原是新疆第二大草原,天然牧场水草丰美,古代大月氏、乌孙、匈奴、突厥等都在这里牧养,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马奶酒舞便生存、流传在这里。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巴里坤整个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倚北天山东段的巴里坤山,中部是横亘的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北部中蒙国界处为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县境内有两大盆地,巴里坤盆地和三塘湖盆地,都是优质的天然牧场。
新疆巴里坤在历史上是一个盛产名马的地方,从汉代、唐代,一直到清代,都以养马而著称,巴里坤马与伊犁马、焉耆马并称为西域三大名马。由阿勒泰东迁而来的哈萨克族,他们与巴里坤马一见如故,在长期艰苦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相互依存,谱写了一篇篇人马和谐相处的华章。
马奶酒历史悠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哈萨克族喝马奶酒的习惯和传统,从哈萨克族的先民开始就有了,塞种人“其人比较少饮新鲜的乳,鲜乳主要是供给幼童和病人的。一种发酵的马乳,吃的人很多,成为最重要的日常食品”。《隋书》卷八十四《突厥》记载:“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饮马酪取醉,歌呼相对。”《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嫁给乌孙王的细君公主说的“酪”其实就是马奶酒。
通过模拟制作马奶酒的劳作过程,说明哈萨克族人对丰收的渴望。依照弗雷泽使用的“顺势巫术”的论述,只要精细地模拟制作马奶酒的劳作过程就可以丰收马奶酒,对于丰收的愿望自然要外化于人的实践行为中,因此巴里坤的哈萨克人最初就是带着对丰收的祈祷,开始模拟制作马奶酒的劳作过程,并开始跳此舞的。
表现内容
饮用马奶的方式不像牛奶和羊奶有很多种,它只有单纯的一种就是酿造成马奶酒。七八月青草茂盛,母马开始下马驹,是酿造马奶酒的最佳时节。做马奶酒的方法很简单,将生马奶注入皮囊,然后加入发酵乳饼或陈奶酒曲,系好口,盖上衣物保温使其发酵,每天用木棒搅拌,约六七天便可成为集奶的醇香与酒的浓烈于一身的独特饮品——马奶酒。马奶酒酿好后都要举行一个开囊饮酒仪式,每当此时邻近毡房里的人们都赶来祝赞。仪式开始时主人先将酥油抹在最漂亮的公马的臀部上,然后打开酒囊,按长幼顺序依次向前来祝贺者敬献新酒,请众人品尝。仪式推进至酒兴渐浓时,擅长弹奏冬不拉的哈萨克族乐手便拿起挂在毡房支架上的冬不拉弹奏起来,哈萨克族牧民们便跳起舞来。据自治区级民间艺人扎汗介绍,在婚礼、纳吾鲁孜节等场合也可看到,但不及这种场合多见。
马奶酒舞与哈萨克族的游牧情結有关,因为哈萨克人十分喜爱喝马奶酒,年复一年的奶酒制作技法牧民们都熟记在心,于是制作奶酒的工艺程式也就慢慢地体现在舞蹈中。
马奶酒舞的主要表演内容是模拟制作马奶酒的劳作过程,制作马奶酒时挤奶、舀奶、扎皮囊口、用木棍搅拌奶每道程序都比较精细,动作比较慢,因此马奶酒舞的舞蹈动作节奏相对较慢。劳动方式决定动作节奏的快慢和表演形式,比如黑走马舞,其动作紧张有力,双肩快速的前后抖动,表现了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矫健姿态;游牧和骑射的劳动方式是快节奏的,其衍生的舞蹈大多数都是快节奏的,但制作马奶酒的劳动方式慢,所以其舞蹈动作节奏也就相对较慢,劳动的步骤和方式决定了舞蹈的节律。
表演形式
马奶酒舞,哈萨克族语“克模子毕”,属自娱性民间习俗舞蹈,有自娱和娱人的双重功能。全舞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演时舞者以传统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黑走马(哈萨克语“卡拉角勒哈”)切入,节奏鲜明,极富力度的肩部“扭动”及手腕“推拉”律动中依次模拟表演“抚摸母马”、“拉开小马”、“拴小马”、“挤奶”、“踏步半蹲单手挤奶”、“踏步半蹲双手挤奶”、“擦汗”、“拿木碗”、“用木碗往皮囊中舀奶”、“扎皮囊口”、“用木棒搅拌”等劳作过程。
第二部分:舞者将木碗顶在头上,放在肩上或肘上,表演“顶碗前、后、左、右移颈”、“顶碗身体前倾、后仰”、“顶碗身体左、右横移”、“顶碗下插手踏步转身”、“捧碗盘手踏步半蹲转身”、“捧碗盘手踮脚转身”等动作。在这段舞蹈中,舞者不同,表现的形式就不同,大多根据个人的才艺表现来表现。
第三部分:舞者带着神秘的表情慢慢解开装有马奶酒的皮囊,手拿木碗做从皮囊中舀马奶酒的动作,然后将碗放到嘴边喝奶,面部表情故作品酒陶醉状,引人垂涎。接着便伸出大拇指,称赞马奶酒“佳哈斯”,之后表现酿酒成功后喜悦的心情,最后以双手捧酒碗向众人敬酒的动作结束。
表演马奶酒舞时,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多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饰,男子穿白布做成的衬衣,衬衣上绣着色泽鲜艳的羊角纹和植物图案。衬衣上穿着长袷袢,袷袢对开襟,开襟和袖口绣着精美的图案。女子多头戴“克依莫谢克”,这是一种白色丝绸制成的头饰,从头顶贯下,戴上后只露面不漏耳,下颚下的方巾上绣着图案复杂、做工精细的对称图案。身着绣有各种花草图案的裙子,裙装外面穿着中坎肩,坎肩的前襟上绣着抽象的几何图案。因为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长期逐水草而居,因此他们的服饰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特征。
马奶酒舞的伴奏乐器是冬不拉,伴奏音乐多用传统的《黑走马》、《红鬃马曲》等乐曲。
主要价值
马奶酒舞是哈萨克族古老的民间生活劳动舞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马奶酒舞源于哈萨克人的社会生活,其舞蹈通过形象的动态模仿来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在捉马、拴马、挤奶、酿酒、斟酒的情态中寄寓了哈萨克人的情感与愿望,从中也让我们通过舞蹈间接地了解了哈萨克族的生产历史、生活习俗等,反映出他们自古以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极具历史价值。
二、在哈萨克族组织较松散的游牧生活中,需要有一种凝聚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马奶酒舞和其它哈萨克族舞蹈一样,成为形成这种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为舞蹈是比诗歌、音乐更为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是人类情感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马奶酒舞便以其淳朴性和独特性,生动地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并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該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心理,体现了哈萨克族传统的文化特性,这对于当地哈萨克族人民的文化认同、维护团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哈萨克族传统舞蹈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极具文化价值。
三、马奶酒舞是民间生活劳动舞蹈,自娱性功能极强。舞者通过质朴而神形兼备的表演,简约而概括地反映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原始场景,古朴、真实,舞蹈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而且无论表演者还是观者都能从中获得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共为一体的情感体验,极具艺术价值。
传承保护
从2003年以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巴里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对哈萨克族马奶酒舞,进行了一系列措施的保护。
一、1998年成立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事会。对县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修补和保护。2007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文化的县委常委担任。2010年,结合巴里坤实际制定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为巴里坤哈萨克族马奶酒舞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培训普查骨干,全面开展两次抢救性普查,采用拍照、录音、录像、文字等方式,真实、系统地记录了马奶酒舞的渊源、内容、表演形式、历史价值、特点等,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整理归档,全部录入了巴里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三、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多次举办马奶酒舞培训班,把马奶酒舞知识延伸到教育部门,从娃娃抓起。对马奶酒舞传承人进行实质性的扶持,给予解决演出场地、设备和传承补助。因为马奶酒舞传承人都是哈萨克族牧民,他们以放牧为生,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按照相关规定给马奶酒舞传承人每月发放传承经费四百块,一个季度发放一次。对马奶酒舞传承人进行年终考核,从展演、培养徒弟、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奖勤罚懒。对于培养的人数和具体对象没有规定,可以培养自己的子女,也可以培养外省人员。
四、通过新闻、报纸杂志、网络、微信等媒介手段,加大对马奶酒舞的宣传,多次举办研讨、汇演、比赛,扩大了马奶酒舞的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了马奶酒舞。同时,巴里坤还将哈萨克族马奶酒舞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成功地扩大了巴里坤哈萨克族马奶酒舞的影响力。
五、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将《巴里坤哈萨克族马奶酒舞》编撰成册,准备出版。
2007年巴里坤哈萨克族马奶酒舞已成功申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深入,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老艺人们的坚守,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哈萨克族马奶酒舞必能红红火火地一直传承下去,并散发出迷人魅力。(作者单位: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周子宁 克模孜毕的民俗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朱明明 浅谈哈萨克族舞蹈的地域特征·《黄河之声》,2012年6期;
[3].樊小敏 浅论新疆哈萨克族舞蹈·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