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伟
【文章摘要】
当代教师面临着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都给塑造学生心灵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也就对教师的观念、人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一支观念新、有人格、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德育;大学生;价值观
1 确立正确的观念
1.1 当代德育的互动性观念。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在传统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者居高临下,受教育者被动服从。而现代德育强调两者的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双向影响,教学相长。国际教育界把21世纪看作为“创造教育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思维和知识创新能力。我国已经把创新教育作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在大学期间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师要转变“好学生=高分+听话”的传统人才评价标准,正确对待善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努力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上来。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培养创新人才,要转变教育观念,变传授知识的单一教育职能观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整体互动教育职能观。
1.2 当代德育的开放性观念。
以往的教育工作,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常常是就德育论德育。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生产、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由封闭系统变为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系统,在大学期间,像网络、QQ、微信微博等各种信息对学生思想、品德、观点影响的渠道之多、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把学生放到現实社会环境中,让他们通过自己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洞察、了解、比较及实践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鉴别能力和应变能力。一是利用本地的革命纪念地、风景名胜、文化古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结合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进行艺术文化建设,让优美环境育人;三是组织长跑、游泳、登山、定向越野等活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考察,进行生活体会,体验贫困学生的生活,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贫困学生的同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 塑造高尚的人格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也就是说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学生最直接的因素。他站在讲台上,从头到脚,都是教材。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范,会对学生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道德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以良好的人格特征去感染人、熏陶人、影响人,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管理中最宝贵的财富。通常说来,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2.1 强烈的责任心
要切实有效地形成教师固定的教育习惯和教育心理,就必须强化教师的责任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尤为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满足学生正当的内心需要。
(1)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令人担忧的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毅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其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步骤。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坚持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承受学业负担的同时,还常常为经济拮据而苦恼。对此,教师绝不能漠不关心。一方面,要借助集体力量,对那些家庭条件差、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关心、帮助,以尽量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一些“爱心活动”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情景中体验德育过程,经受良好品质的熏陶。
(3)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中,不文明、不节俭、不守纪的现象屡见不鲜,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吃穿玩用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教师要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2 敏锐的洞察力
优秀的教师能在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事件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进行比较,发展联系点。作为教师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绝不应等闲视之。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解决问题,对教学管理是大有好处的。
2.3 超俗的创新性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德育处在传统思想和现实问题的冲突中,同时又面临着外来文化的碰撞,会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思想。为此,高校教师应敢于向前人的定论提出疑问,并能设想新的见解和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心,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意志顽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要有不畏权威和困难、敢于冒险、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培养丰富的能力
3.1 科学管理能力
教育效率来源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当代教师应具备科学的管理知识、合理的管理方法,并以创造性的精神进行管理。如果常常随自己的情感及好恶来对教学工作做出决策,容易使教学管理缺乏秩序。教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2 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应走“科研型”“学者型”之路,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的科研是一种特定的教育科研,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是对教师自己的教学问题所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一是研究教法。研究教会学生学习(包括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方法、原则,能够独立进行教育科研,如能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环节、方案,调控课堂,课后评价等。第二是研究学法。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等方法的指导和研究,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究。
3.3 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实践是教师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落脚点,教师思想观念、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教学实践中内化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3.4 人际协调能力
在工作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等进行交流,尤其是与学生的交流是教师的日常工作。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寻求理解。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一些交际学知识及交际心理知识,以产生较好的交流效果,满足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高校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美誉,需要全体高校工作者们在自己平凡而崇高的工作岗位上,勤恳、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