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红丽
[摘 要]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目前处在偏低的状态:缺少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较弱、不具备创新人格。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期应试教育的训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都是导致大学生创新素质欠缺的主要原因。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可以从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利用第二课堂、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创新实践等途径入手。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59 — 0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就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说:“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
一、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构成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素质就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素质状态如何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坚定的创新人格,才能使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投身于创新活动之中。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大学生目前的创新素质普遍处在偏低的状态,具体表现在:
1.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产生的前提,而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主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冲动、创新兴趣、创新欲望、创新观念、创新精神等,创新意识直接驱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的产生。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创新意识是促动创新活动开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创新意识,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定位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过于现实和功利的目标使得学生在读书期间只追求能通过考试、拿到各种资格证书、顺利毕业,而缺少了对专业钻研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只为考试和考证的做题,都使得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缺乏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2.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和持续的核心,而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灵感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灵魂,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突破惯性思维和各种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构思和行为。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素,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思路有就什么样的出路。”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源泉,只有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可能突破思维定势。许多大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质疑精神,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活动常常千篇一律。最明显地表现在平时课堂上的发言、课后的作业论文和试卷上的论述,往往缺乏新意、思路狭窄。
3.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保障,而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最终付诸实践的关键,把创新思维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必经之路。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较快,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较差,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缺少实践活动的磨练,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
4.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实现的坚强后盾,而当代大学生并不具备独立自信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指开展创新活动时应该具备的自信心、独立性、求异胆略、合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从某种角度讲,创新人格在创新素质中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意志保障。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持之以恒的创新信念、克服障碍的创新毅力和敢于求异的创新勇气是创新活动最终完成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在创新人格上表现出不敢突破常规、不愿深入探索、遇到质疑不敢坚持、过于突出自己不善于分工合作的特征,导致在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稍微遇到困难就马上放弃。
二、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欠缺的原因分析
1.缺少社會责任感,时代使命感不强。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但也存在着自我意识太强、急功近利、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纵观人类发展史,凡是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古今伟人,无一不是怀着奉献人民、服务社会的宏伟目标去进行创新活动的,无一不对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然而当代大学生在设定自己人生目标时往往仅从自我角度出发,没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前途结合起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缺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远大追求。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是少数科学家才具备的能力,和自己无关;一些大学生更是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荒废了学业。
2.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标准答案训练的结果。
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只认标准答案,任何标新立异、不同论述和解题方式都有可能失分。学生为了能够考上好学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适应考试制度,通过死记硬背、大量重复做练习来夺取高分。据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升到大学,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在这样的长期训练下,“会考试”的中国大学生思维也愈来愈标准化,凡事均按标准思路思考,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失去了思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思维路径狭窄单一。在课堂上缺少质疑精神,懒于思考。课下作业或者论文也是东抄西抄,大同小异。
3.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程设置缺少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模块。
大部分大学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 而不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教育模式重知识贮备、轻能力训练,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都很少,特别是许多课程采取大班教育,几百人的大课堂根本无法开展任何实践教学活动。此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缺少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模块教学,无法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训和实操。
4.知識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所需要的全面的知识积淀。
钱学森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中国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深刻反映出国内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创造力的形成,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相当的文化底蕴,需要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来拓宽视野和激发灵感。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都是围绕本专业开展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其他学科和关心科技发展。再加上当前高校开设选修课的不足也使得学生缺少更多的选择,不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1.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堂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意识。教师在不断增强自己学术造诣的同时,还应该多与现实社会接触,与时代发展接轨,不断拓宽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大学生了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了解不同的文明,强化时代使命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其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要多开展教学研究,多进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的实践,在教学中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活动丰富,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等,帮助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 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其次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科研竞赛,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不同学科的创新研究。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研究兴趣,确立大学生专项课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和不断创新。
3.构建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学校在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提供学生更多的人文社科课程的选修机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打开思路,陶冶人的情操,坚定人的意志,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其次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创新潜能,系统进行创造技法的教学和训练;第三,为突出创新的价值,学校在考核方式上应该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视,各门课程都适当增加创新分数,在学生年度综合测评中适当增加大学生创新的权重,设立专项大学生创新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工作上要充分体现和融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他们的创新热情。
4.多开展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教学,给学生创造开展创新活动的实践机会。
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光有创新理论, 缺乏创新实践是很难取得创新成果的。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针对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 实践环节更应受到重视。首先教师应加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的研究和组织,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洞察力和分析力等创新能力;其次学校还要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实训时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条框约束,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左兴红.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对策研究〔J〕.教育与社会,2005,(05).
〔2〕唐建荣,陈淑艳.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
〔3〕赵风雨,廖嗣德.试论创新素质及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0,(0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