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究

2014-04-29 08:15丁玉霞
理论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丁玉霞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是新时期赋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结合大学生所处的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努力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125 — 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的作用,是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价值观,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价值根据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经济变革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条件下,旗帜鲜明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

第一,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了“主流引领、分层设计、整体推进”的主导思想,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构建主流文化、实现价值认同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就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在当代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

第二,是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促进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就业形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变化,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观趋向多元化,自我意识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较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个体行为失范。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矛盾、相冲突,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和个人价值行为层面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排除干扰,坚定信仰。因而,对于纠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偏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

第三,是引领校园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校园的创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当重要。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应积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和示范者,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大学生塑造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建设、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全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开始特别关注价值观问题,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与抉择,使之内化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对价值判断标准接受与否的心理转化过程,并且逐渐形成个体稳定的价值观。今天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其社会心理发展特征已发生改变,总的说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需求迫切

如今的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富于理想,憧憬未来,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強,他们渴望社会的理解和信任,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他们渴望加入社会,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种种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被大学生所接纳,必须尊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积极创设与社会环境相似的学习情境,采取贴近他们精神诉求的教育方式,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实效。

(二)依赖心理较强,盲目从众

虽然大学生成人感、独立性明显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辨别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加上当前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当面临问题和冲突时,会选择盲目从众。从众行为是大学生依赖心理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出中华民族共有的心声和愿望,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必然以此作为精神坐标。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日常教育的全过程,使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主流。

(三)情绪情感丰富又复杂

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生活空间的扩大,大学生形成了丰富复杂而又内容深刻的情感世界,情绪、情感中稳定性和波动性并存。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文化修养,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当他们的个体需要与现实生活出现矛盾,受到内心和外界环境强烈刺激时,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波动。当他们得到肯定或取得成绩时,表现得兴奋不已,活力四射,而遇到挫折时又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情绪波动性较大。因此,此时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有利时机。〔3〕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以教育引导为主要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决定了它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論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主线,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教学,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探索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途径。要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用真理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用丰富的传播媒介,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实际,紧扣国际国内形势中的热点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二)以文化渗透为主要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的综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可将其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融入社会时又将其外化到社会中。目前,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的影响下,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碰撞交融,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校园文化土壤,突显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榜样和先进典型,使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得以在校园内生根发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它,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培育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建成学风优良、情操高尚、环境优美和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让学生在一种特色鲜明、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成才。〔4〕

(三)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根基,注重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同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引导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化为公共生活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道德规范等,完善具体行为准则,促进大学生按照核心道德观的具体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和示范者。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察领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实现完善自我与贡献社会相统一。比如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调查、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四)以外部机制为主要保障,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机制的保障。一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可以起到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提醒价值导向,激发大学生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以自身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激励机制,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5〕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加强自身修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应该通过多种路径,有效地加以培育,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15-16.

〔2〕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6.

〔3〕史玲玲,余林.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学理论,2010,(26):222-223.

〔4〕 李大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 高校理论战线,2011,(02):41-44.

〔5〕 刘波.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与内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107-110.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