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
摘 要:本来以为,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十几年的自己早就明白了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优秀教师”,也一直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但偶然参加的一次高效培训,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却如惊雷般响在心底,击垮了存于我心的诸多误区,警醒,汗颜,回味,反思……
关键词:优秀教师 误区 会讲课 辛苦付出 条件性表扬 成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207-01
本来以为,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十几年的自己早就明白了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优秀教师”,也一直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但偶然参加的一次高效培训,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却如惊雷般响在心底,击垮了存于我心的诸多误区,警醒,汗颜,回味,反思……
误区一:会讲课的教师等于优秀教师。
曾几何时,年轻的我把一堂又一堂优质课当成自己的练兵场,当成自己的主阵地,当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从初上讲台的懵懂,到后来听同事的课的羡慕,到听优秀教师课的惊艳。自己也悄悄的把历练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当成一项事业:普通话,粉笔字,基本功;用心研究名师教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预设多处亮点;多次试讲试教,彩排般找不足找问题……于是,一节节精彩的课诞生了,我也一步步走上了县、市、省的赛课舞台,拿到了证明自己优秀的证书。本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本以为,这样就跨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了。可专家却这样告诉我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美:帕克.帕尔默)这真是如同一声惊雷般在我的心里轰然响起,将我从原来所追求的梦中惊醒:原来仅仅教师讲的精彩的课不等于一节好课!原来教师仅仅是个“架子工”,架子撤去后,你将留给学生些什么?原来老师要用心灵教书,用心灵触动学生的心灵,方能影响学生一生;原来老师要打开学生思维的黑匣子,让学生养成深思而后再举手的习惯,而不要认为“小手直举”就是最佳状态;原来,我们要为深刻而教,为有效而教。要在知识应用的层次上展开和训练学生,而不要仅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原来,我们不要让课堂教学流于肤浅而导致低效,如合作学习中讨论式的泛用,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和肤浅,会导致学生丧失探究问题的热情而造成教学低效……
误区二:最辛苦付出的教师等于优秀教师。
原来,我以为,只要老师认认真真付出了,投入了时间与精力准备了,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听了北师大二附中何杰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这未必。林老师说他善于忽悠,看到班里学生和课任教师关系不好时,就两边忽悠,给学生说谁谁谁老师特喜欢你们!给某某老师说,我们班学生特喜欢你!哎,两边关系融洽了,学生喜欢这门学科了,成绩自然就好了。他很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更看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何老师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是放权与学生,让学生在班委会的带领下,学生亲力亲为,我们看到了他们班的学生为召开感恩老师主题班会做的ppt,不禁为其精美而叫好,不禁为其深度而叫好,不禁为其诗意而叫好。看到他们班同学为申报先进班集体制作的报告,不禁为这群高中生的能力而叫好,这样的能力别说一般中学生,就连走上社会的成年人也未必有啊,何老师班里的学生为什么就具有了这种能力呢?这不正是得益于何老师的“忽悠”与“放手”吗?这种“忽悠”,是一种满怀爱意的润滑剂,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至和谐;这种“忽悠”是一种感染,让学生感受到何杰老师的激情,进而激发了学生追求梦想的动机;这种“忽悠”,是一支强心剂,他让学生充满自信,走上舞台,顺风而翔。
误区三:注意先表扬后批评的评价方式的教师等于优秀教师。
北师大赵德成教授在诙谐幽默中为我们讲解了教学评价问题。他用他两个双胞胎儿子的故事来启发我们思考,说儿子在幼儿园和与妈妈谈话中经常听到先表扬后批评的话,一次在家两儿子画恐龙,赵老师表扬他们:“真不错,你画的恐龙的眼睛炯炯有神!你画的恐龙的尾巴充满力量!”孩子没有得到表扬的高兴,却还忽闪着大眼睛问你:“爸爸,但是呢?”赵老师说,这就说明孩子长期听到先表扬后评价方式已经带给他们一种紧张感。每个孩子都需要无条件赏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都有一种积极的自我的需要,被身边的人无条件的积极肯定的需要,当人们体验到条件性肯定时,或者肯定与否定视具体行为而定时,问题就会产生,条件性肯定使个体产生紧张感。他说如果我们的“哑巴英语”从何而来?就是因为老师的眼睛盯着学生的错误:“你读的不错!就是后面这个音发的不太准,来,跟我读三遍!”你看,这是我们教师多么熟悉的语言啊!赵老师说我们的母语学习,一个三岁的小孩过生日,吃蛋糕,要點蜡烛,他说:“爸爸,给我一根火dai!”你明白了他的意思,哦,孩子要火柴,知道点蜡烛了,这小家伙,了不起!你不会说:“儿子,火柴,不是火dai,来,跟我读三遍!”这样做将是多么可笑荒唐啊,我们没有那样做,孩子不也最后学会说火柴这个词了吗?所以,孩子需要我们教师的“无错原则”“无条件肯定”,条件性肯定的威力是,成功的把孩子培养成哑巴!
误区四:能让学生成绩好的教师等于优秀教师。
过去,我一直认为,能让学生成绩好的教师绝对就是优秀教师,别管这成绩是怎么来的,是花了多少时间磨出来的练出来的。听了刘永胜教授的课,我知道了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充满生命力的学习更重要,教学应体现生命的过程。课堂应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课堂应是学生行为习惯静静地养成的过程。课堂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他倡导我们要做学生记得住的老师。他讲了一个故事,让一个学生记一辈子的一位老师——阎述诗老师。说上他的课时,一位同学睡着了,别的同学要叫醒他,阎老师说:“嘘——昨天晚上他看书看得太晚了。”然后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下课,这位同学被同学们推醒了,进办公室双手把衣服恭恭敬敬的给老师披上。后来,这个学生成了我国最先进的喷气式飞机的制造者。一件小事,记一辈子!课堂就应该这样成为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度的生命过程。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应是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学生最终要把知识整合到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要自己读,自己写,自己思考,教师在旁稍作点播即可。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课堂学习活动应该让学生有幸福的体验。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用自己的激情让学生感受的亲和、尊重。每个学生都应得到发展,包括学困生和特长生。实施学习中的无错原则,让学生有安全感。北师大校长说: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小学生毕业的时候,数学60多分,却对小学生活充满留恋,有很多回忆的人和事。课堂学习活动要充满教育的智慧。研究的问题利于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鲜活的生成。
反思,回味,汗颜,庆幸,心情百味杂陈。静下心来,盘点误区,是为了走向更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