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娣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突出主体的阅读回归,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重视感受体验与整体把握。阅读教学需注重感悟,采取得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把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悟;语文特点;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59-2
至乐莫如读书,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的事。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这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一、透析
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许多老师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改革成效明显。但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仍然存在,可谓积重难返。审视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不和谐的现象。
1.肢解文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完整性,他们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剖文本,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将完整的文本拆得支离破碎,以偏概全。
2.主体缺失。有些教师仍信奉“教师本位观”“课本中心说”教学思想,而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3.浅尝辄止。有些教师一本教科书和一本教学参考就是一切。教师自身对文本缺少个性化的理解,就不能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影响学生。结果是学生的解读也只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上,浮光掠影,根本没有深入文本。
二、思考
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中特有的美,进而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由此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倡导整体感悟,引领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突出主体的阅读回归,重视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整体感悟阅读教学有下面的一些特点。
1.整体感知的“意读”,整体把握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为避免不见全牛的庖丁解牛,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必须淡化偏重形式的分析性操作,发扬意会性阅读的优良传统。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到对整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综合。
2.自主体验的“悟读”,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特别强调读者的个性体验。学生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入课堂、走进文本解读的,我们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
3.深入感悟的“深读”,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问题多浮于表面,读书浅尝辄止。教师要在求深上训练,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入到作者文本中精心“设置”的境界里去,进而更深刻地体会“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探寻
整体感悟阅读教学的实施:
1.以读促悟,读中悟意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悟,“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读的方式可以很多: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朗读接龙、学生齐读、学生默读、分角色读、快速读、表演读等等。但不管怎样的读,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悟”。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读——品——悟”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效果不错。如教学《散步》一文,笔者用“读——品——悟”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到文本内核,体会“尊老爱幼”的社会主题。指导学生品析“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中两个“听话”,让我们初步看到“慈母“”孝子”的形象,学生也悟出“我”对母亲的孝心。由感而悟,由读而悟,读为根本,悟为核心。让文本就在琅琅读书声中走进学生心灵。
2.个性解读,多元感悟就阅读的本质来说,它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精神的自由交流,它不是教师的讲授能够完成的,必然是学生的体验、感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过程,才能提高阅读质量。《伤仲永》这篇文章,对于仲永之伤谁之过这个问题,有个学生提出新的解读,有文章中“我”之过,让人听来不可思议。学生这样的理解:“我”在文章中写出了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方仲永“泯然众人”,应该是位读书有成就的人,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我”既然认识到仲永不如前时之闻,为什么对于一个才华开始衰退、潜伏着危机的仲永不深入问问其中缘故,并给他指出其中原因呢?这种冷漠的做法,难道没有过错?我肯定了学生的感悟。解读虽偏激但不乏创意,正体现了个性、体现了独特。当然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作者借事说理的文章,“我”并不一定真有其人。让文本在个性体验中走进学生心灵。
3.支点突破,深入感悟强调课文的整体感悟,我们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是可以从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方面感受揣摩、玩味体会,但这种感悟要顾及全篇,要有整体观照的意识,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教学中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就能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和“整体感悟”。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学生在品析时,停留在对“穷”的理解上,觉得词中所写的因为乔元贞很穷没钱买书,所以‘我才把书切成两半送给他,有学生说“本”指的是那本书,还指书来的不容易要珍惜。“本”指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指与乔元贞的友情。一“本”突破,全文皆通,支点突破,提纲挈领,让文本在纲举目张中走进学生心灵。
总之,阅读教学需注重整体感悟,明晰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得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意蕴,深入感悟文本。还原语文本身,回归自然常态下的语文学习,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把感悟的权力留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感悟中不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让阅读变成孩子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