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4-04-29 00:44苏淑民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摘要】《外交学概论》是外交学学科最为基础与重要的课程之一,但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照搬书本,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际脱离等问题。要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教学、将外交学中国化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增加双语教学内容等。

【关键词】外交学概论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10-02

外交学作为国际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国家实行对外政策的外交实践经验,探索外交行为的规律,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目前,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正朝着完善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深化学科独立性的方向发展。《外交学概论》是外交学学科最为基础与重要的课程之一,但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照搬书本,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际脱离等问题,其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根据外交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趋势,不断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拟从自身《外交学概论》教学实践为依据,提出一些《外交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整合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外交学研究极为重视。早在1949年11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就明确提出了“我们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的任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外交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外交学专著和教材相继问。比较有影响的有:外交学院鲁毅等编著的《外交学概论》,黄金祺的《概说外交》、《什么是外交》(中英文对照),杨闯主编的《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著的《外交学》,复旦大学陈志敏等著的《当代外交学》,赵可金著的《外交学原理》等。总的来说,这些著作内容全面,初步建立起了外交学的学科体系和框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外交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和新的发展趋势。

然而,以外交学院鲁毅等编著的《外交学概论》和人民大学金正昆著的《外交学》为例,它们作为最早编著的外交学概论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章节次序安排上略显凌乱,逻辑层次不够明晰的缺点,从而影响学生对外交学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效认知。如鲁毅等编著的《外交学概论》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包括外交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规则与惯例,外交机构组成与外交代表,使馆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当代外交的方式与类型,外交交涉与谈判,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与国际条约,以及现代外交与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同时,该书还概括地论述了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国的外交风格与特色,结合中国外交实践经验阐述了外交业务与技术,以及中国外交队伍的建设等问题。其中一、二、十属于理论部分,三、四、五、八章属于制度部分,七、九、十二章属于实务部分,第六章当代外交方式属于过程部分,第十一、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外交特色和风格属于中国外交史内容。金正昆著的《外交学》,共分为九章,包括外交学概述、外交的制约因素、外交制度、外交战略与外交策略、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外交途径、外交礼仪、外交人员、外交理论等,包涵了错综复杂的外交万象。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对教材章节安排进行逻辑层次的重新整合,即按照外交学理论研究不同的维度和问题领域,整合不同层次的内容体系:第一部分为理论篇,包括外交与外交学概述、外交的制约因素、外交的起源和发展、外交思想、外交理论。第二部分为制度篇,即外交活动得以进行的制度上的保障,外交准则、外交惯例、外交机构,是构成外交制度的基本内容。外交准则为外交活动制定了行动依据,外交惯例为外交活动规范了行动方式,而外交机构则为外交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三部分为过程篇,包括外交政策制定与外交战略、当代外交方式(含多边外交、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第四部分为实务篇,包括外交交涉与外交谈判、外交礼仪、外交文书、外交调研、外交人员培养等。这样的分类,体现了外交学概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分析层次和静态与动态两种分析视角,有助于学生对外交学概论庞杂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为学习外交学的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二、增加实践性教学

外交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性的学科。金正昆教授指出,外交学是以指导外交实践为基本目的、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外交学不仅以外交实践为源泉,而且必须服务于外交实践。[1]中国著名的职业外交家顾少川认为:“外交固不能脫离事实,尤不能脱离学理。前者为外交术,后者为外交学,无外交学则不能有外交术。学理与技术,盖外交前进之两轮也。”“有术无学则失之黠,有学无术则失之虚。”[2]基于此,《外交学概论》的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此外,新世纪的外交工作更加艰巨和复杂,具有高素质、有奉献精神的外交人才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谓高素质外交人才,不但是政治上的高素质,同时也应是其他方面的高素质。目前我们外交队伍的素质还不够全面,青年外交官对外交工作的适应能力,包括调调研能力,办事能力、外交交涉能力、外交谈判能力等还有待提高。曾著有《周恩来外交学》的我国老外交官裴默农曾说,外交学的研究对象,还不只是限于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它还包括进行和开展范围广泛的外交活动的学问,外交政策和策略思想,外交谈判的艺术,外交礼仪和国际惯例的知识,外交文书和语言的规范,外交机构的运行和外交人员的条件,对主管国家的国情和国际形势的调研与分析,等等。这就需要提高外交教学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安排实训课。在讲授外交谈判、国际组织、外交礼仪等内容时,可以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角色扮演来模拟外交活动过程。如模拟联合国大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外交礼仪接待活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场景等。还可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沦,或就某一件事进行外交交涉。此外,开设外交政策演讲课、接受记者采访课等,以提高学生应答、应变、应急等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前期要指导进行内容设计、角色分配、资料搜集、脚本撰写等工作,实训课结束后,对学生的角色扮演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外交活动角色模拟的实训课不仅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外交外事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是将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外交学概论教学会涉及当代外交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如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国际组织代表处等,如果将课堂教学延伸至校外、与参观考察相结合,就会增加学生们的感性知识,加深对这些外交机构运作的深入了解。为此,任课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主动与外交部、外国驻华使领馆进行联系,获得参观考察的机会,或邀请外交部或外国驻华使领馆相关人员为学生举办讲座或面对面交流,并尝试使这种交流机制化。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与院校所在地省、市的外事部门联系,寻找参观考察的机会,拓宽教学途径,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三要开展外交官进课堂活动。外交官工作在外交第一线,由他们现身说法,为学生讲解外交人员的工作性质、素质要求、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的现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外交学专业会经常聘请一些从事过外交、外事工作的退休外交官走进课堂,以亲身经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我们也应借鉴国外的经验,调动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请外交部的老大使和从事外交一线工作的同志参与教学大纲的没计和规划,也可请老大使和外交部地区业务司的同志进行专题讲座等,积极探索将外交官的报告会与外交学课程教学挂钩,并建立固定化、制度化模式。

三、将外交学中国化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应当把外交学中国化”,即创立中国自己的外交学的重要任务。外交学中国化的核心就是对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从而在理论上充实中国的外交学。多年来,国内学者在理论上和学术上为外交学中国化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为此,外交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外交学中国化成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学习。如在教学中,可将中国特色外交的总目标、政策、特色和风格以及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融入到课程内容学习中。

应为学生讲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及和平崛起的国际和平环境,建立稳定、公正、合理和民主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和和谐世界。

中国外交的政策是独立自主与和平,永不称霸;反霸、反恐,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和更加民主的国际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共同繁荣;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搞好同周边国家和大国之间的关系,主张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和重视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重视多边外交,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致力于建立多样化化多极世界;奉行“总体外交”,重视发展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等。

中国外交的特色是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原则坚定性与政策灵活性相结合;坚持正义,“不信邪”;信守承诺,“说话算数”。

中国外交的风格是实事实是,求同存异;平等相待,不亢不卑;坦诚热情,以理服人;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中国外交具有人民性,这表现在:中国一贯重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同各国开展议会、政党、军队、外交部之外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间旨在促进国家关系的各种交往。这种蓬勃开展的旨在促进中国与他国关系,为实现中国对外总政策服务的对外交往即被分别称为“议会外交”、“政党外交”、“军事外交”、“民间外交”、“体育外交”、“地方外交”,等等。

中国外交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政治素质,要求必须忠实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忠于党、国家和人民。周恩来对外交人员的具体要求是1951年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

四、增加双语教学内容

外交学专业培养国际化、对外交往的人才,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员大多用外语特别是英语进行对外交流。这是因为现代和当代外交的发展使英语成为在外交实践中使用最广泛、甚至最具权威的语言。我们需要一批通晓英语的外交人员,他们在必要时要能够在国际讲坛直接用英语发表即席讲演,在记者招待会上直接用英语回答问题。事实上,外交作为一种专业本应包括外语学习。通晓外语是外交业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外交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都十分重视外语的学习。如一般外交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要求在二年级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在四年级大部分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是大学公共英语的教材,配备的是大学公共英语的师资。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在过英语专业八级和学好学科专业之间陷于两难选择。

外交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通过各种专业课程获得广泛的外交学业务知识,而这种课程迄今主要用中文讲授。目前用中文讲授的课程应逐步改造成用英语来讲授,至少是中英文并用。只有这种做法才能较好地解决矛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规范的专业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和双语言外交能力,是一种“一箭双雕”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法。

我国资深外交家黄金祺先生所著的中英文对照教材《什么是外交》是一本很好的双语教材。作为由中国学者系统论述外交的第一部双语专著,全书包括11组文章共30篇,深入浅出、中英文对照,为学生们熟悉外交外事英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

要取得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抓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课前准备阶段,要布置好学生的预习。双语教学要学习英文原版资料,课程的内容和信息量较大,学生要学好双语课程,必须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阶段,使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更易吸收和理解。为有效调动起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双语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要巧妙合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用英文回答和展开必要讨论。为了有效调动学生双语学习能动性,对于某些问题,还要求学生制作英文PPT,并留出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专题PPT的汇报工作,及时进行点评。

在课后复习阶段,利用电子邮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积极向学生征求教学意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便及时整改,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一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英文网站和资料。

总之,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保證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针对《外交学概论》课程的自身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对外交学研究若干范畴所进行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第175页。

[2]刘达仁:《外交科学概论》,中华书店,1937年7月版,第15 –16,4-6页。

作者简介:

苏淑民(1966-),女,辽宁朝阳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交学、外国政治制度、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