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峻
摘 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再现生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从而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自悟;培养创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无疑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我在教每一新课时,都以激趣为原则,采用各种手段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采用视觉、听觉导入法,让学生先看录像,使学生在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中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的课型,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达到课开始激发兴趣的教学效果。如《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系列的软件,鼓声、呐喊声、飘动的战旗、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一系列的声像,再现了草船借箭的历史场面,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充分领略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风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自主自悟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得真心地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倾听他们的提问,鼓励他们相互评价,给予信任,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悯农》后一句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时,我说:“农民辛苦了一年,到头来还是摆脱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那农民还不如不种地了。”我感觉他的质疑很尖锐,就鼓励他:“你真爱动脑筋,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也以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这个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找到了答案,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不种地不行,不种地饿死得快些,种了地饿死得还能慢点。”我讲:“你的回答老师非常满意,你真聪明。”学生马上拍手鼓励。老师用肯定的目光去看待每个孩子,让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就会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如,我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了这课后,对这座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来一个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竞赛。孩子们一听,都很高兴。课后,她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去上网……一周后,展览会如期举行。同学们有的画出了自己心中最美丽的小兴安岭,有的在网上下载了东北三宝“貂皮、人参、鹿茸”的彩色图片,有的拿来了香甜可口的榛子请大家品尝……他们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个个真正地成了自主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拓展思维,想象创新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理的想象中再现生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从而促进听、說、读、写的综合协调发展。
一个优秀教师不但自身素质好,更懂得如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并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立刻出连线题:小鸡—月牙,小狗—竹叶,小鸭—梅花,小马—枫叶。学生一看就嚷起来了,我却故意作惊讶地问:“为什么不对?”孩子们以为我不会,纷纷举手给我解释,因为在他们眼里,老师不会的东西自己知道是最值得骄傲的。通过她们的解释和互相补充,这部分内容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而我并没有多讲,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另外,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主动、独立思考问题的态度。要知道,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更宝贵。一旦好奇心被压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无从释放,更谈不上主动、独立思考,提高创新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教学《聪明的公鸡》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当一次聪明的公鸡,想办法对付狡猾的狐狸,要想得好,还不能和别人一样。虽然难度较高,可是学生的确想出了许多不同的对付狐狸的办法。有的说:“到我家去吃饭吧,猎人也在我家。”有的说:“狗哥哥正在找你,让我见到你就喊他。”等等。在平时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多想,想的不一样,达到创新,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质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