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红
【摘要】谁说复习课永远是平淡、枯燥的?只要我们用心,复习课也可以如此精彩!
【关键词】复习课 情境 出新 共享 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2-0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但由于学生没有新授课时的新鲜感,从而缺少学习的激情。所以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老师们都会尽力避开上复习课。但在去年参加初中科学经典优质课教学艺术展系列培训活动时,观摩了名师们的教学风采,聆听了专家独到的点评和讲座,在一次次感悟中我对复习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张慧凯老师的《光的“旅行”》和张浩老师的《地球上的生物》,更是让我怦然心动:原来精彩,能点亮复习课堂!
亮点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場景回顾】
北仑顾国和中学张慧凯老师执教的《光的“旅行”》开头片段:大屏幕上一束光,旁边纵向标题:光的“旅行”——光的复习
师:光对我们来说,是熟悉而又神秘的。说它熟悉,因为我们时刻被它沐浴;说它神秘,因为有很多未知的等待我们去了解和发现。今天让我们换个角度,把自己想象成一束光,从光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世界,开始我们光的“旅行”。
让每个人都想象自己是一束光,不仅一下子拉近了和借班上课学生的距离,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这节复习课的兴趣。张老师具有创意的课堂引入,以富有诗意的开场白缓缓叙述,带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这趟——光的“旅行”。
在之后的教学中,张老师同样设置了良好的问题情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是多向的。
亮点二:环环相扣 行云流水
【场景回顾】
大屏幕上一束光,旁边打出疑问号:“我”是谁?
师:“我”是谁?
张老师环视同学们,听到有同学回答说 :“我”是光。张老师追问:“光”是什么?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光”的属性有哪些?其实很多东西我们可以从教科书里获得它的知识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其它的途径。(稍停顿)我相信大家都用过——百度百科(屏幕上插入光的百科名片)。对它的理解,百度百科上面讲的一些知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张老师有意识的追问和引导,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当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时,张老师停下来促使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引入百度百科,用张老师的话说:“除了知识掌握的途径外,对于知识内容的传授上,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有大概的印象。
亮点三:陈酒装新 别具一格
【场景回顾】
屏幕上一束光射向水面,呈现问题:
1.一束光与水平面成450角射向水面,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范围是多少?
2.小组讨论:将光的折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
张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板画图,强调:光学的精髓应在图画上。等同学们都画好,老师在黑板上添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并标出反射光学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强调说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范围时,应以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为标准。
组织小组讨论时,张老师说,自己的学生在表达光的折射规律时,总是忘这个,忘那个,现在请七中的同学们将光的折射规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用词最少、表达最完整。此类知识的出错点,是学生的顽症,可谓“陈酒”,但教师创意地点拨与引导,如同陈酒装新,别具一格。在这里,张老师将学生平时的难点问题展现出来,通过设置情景,归纳表达,进行突破。张老师抽两组拿到台前幻影展示,并板书:三线共面、两线分居、斜射的角不等。在后面张老师添上四个字——(空气中大)。
虽然是一节初中科学复习课,却好像是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又好像自己也是一束光,随着张老师的带领漫步在光的世界里;再如刘信态老师说,好像欣赏英国大师悬念大片一样,别具一格,思想独立,令人回味。在漫步中可能会有疑惑,会有不懂,但意味深长。体现了对复习课乃至科学课的一种提升,由知识本位提升到育人的教育理想。
亮点四:师生共享 提升境界
【场景回顾】
张浩老师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在黑板上板书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师:这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以此为根据来判断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屏幕播出一幅医院里的患者图片。
师:我们看到生命垂危的患者被送到医院,我们判断他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他还是生物吗?
同一屏幕对比播出一棵“枯树”。
师:第二个事例,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可能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北方看到这样的“枯树”,请你通过所学知识对以上事例进行判断。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先分组讨论。
……
生:我认为患者还是活着的,如果患者还有心跳、呼吸、脉搏的话,他就还活着。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如果还有心跳、呼吸,就还有生命。那么心跳、呼吸是不是应激性呢?
生齐答:不是。
……
张浩老师利用生物的基本特征看“生命垂危的患者是否还有生命特征?‘枯树是否还活着?”的教学过程中,花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虽然学生的回答是在判断患者和“枯树”的生命现象,而不是通过生物的基本特征判是否为生物。好像偏题了,但年轻的张浩老师仍然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在众多的听课老师面前,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引导和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思维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使整个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又有不同的收获。
张浩老师的课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令听课师生受益匪浅:在对生物适应环境进行举例时,张老师渗透了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引入了概念图——建构知识的认知方式,并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合作,分组制作学习卡。不仅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两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都注重“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的点拨出现在学生需要的地方。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永远不是嗷嗷待哺的被动客体,他们同样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是“建构”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虽然都是借班上课,但他们对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仍然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有弹性地设计教学,既避免了复习课中追在学生后面跑的尴尬,又不会出现一人孤独前行,少数几人跟随的失落。
谁说复习课永远是平淡、枯燥的?只要我们用心,复习课也可以如此精彩!名师课堂,虽然我们不可以模仿,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收获:教育的智慧和理念,教学的精彩与真诚;并从中得到启迪:对课堂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