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练习”增效 让“言语”生根

2014-04-29 22:28沈小红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练习结合有效性

沈小红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语文课堂应该增加用于“练习”教学的时间,建构“读”和“练”并重,并且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努力做到言意兼得。但是,细品阅读教学,很多的“读练”结合都存在着乱而无序、浅显单调等低效现象。基于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读练”结合的有效性,笔者在实践中提炼了五项有效策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就文取材,“绿肥红瘦”;善于剪裁,“披沙拣金”;反复咀嚼,“由言索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对“读练”结合的实践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閱读教学;“读练”结合;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学习运用是语文的终极目标,提升素养是语文的核心任务,综合实践是语文的基本方式。然而,当下语文课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课文解读,用于学生说话、练笔等表达实践活动不能得到保证,造成“阅读理解”和“练习表达”教学时间配置的结构性失调,出现了“读练分离”“重读轻练”的局面,致使大多数学生“语文不过关”。近年来,有不少人主张阅读教学中要将练笔“挤进去”,以体现“读练”结合。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是阅读课上有“写”、有“说”就叫“读练”结合呢?

笔者认为,真正的“读练”结合应是阅读与练习的一体化,语文课堂应该增加用于“练习”教学的时间,建构“读”和“练”并重,并且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但是,细品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多的“读练”结合都存在着这样一些现状——乱而无序、浅显单调、使用泛滥、高耗低效,忽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阅读能力的训练、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缺乏自己的习得和体验,致使语文素养不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审视:阅读教学之低效现状

1.公开样板,“人走茶凉”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会不断地组织一些公开课,它的开设的确对广大教师是一种引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公开课说到底是一种展示:展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展示教者独特的教学个性。因为是展示,所以在立足点上,许多执教者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期望通过这一堂课,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完美地展示在听课老师的面前,要的是无懈可击、好评如潮的效果。

因此,从课堂的引入一直到课堂练习的设计都让施教教师煞费苦心。但是要知道,这样的课的设计不是常态的,广大教师无法在现实的教学中复制。最后的结果是,对于学生而言,课上完了,教师转身走了,剩下学生独自面对,没有了交流反馈的要求,再好的练习也不会有人光顾了。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是听课时激动,听过后无法行动,试想,这不是形同摆设,人走茶凉了吗?

2.简单复制,“滥竽充数”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部分教师依赖于各种练习册和参考资料,简单地抄袭一些习题让学生做,有的纯粹是课文后面的问题或练习,有的是单纯地抄词、组词,认为简单照搬,不“节外生枝”既省力又省时。重阅读轻练习设计,使得练习的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合理,运用自然也不够恰当,与“读”严重脱节,与“生”的学习差异和成效的检验毫无关联,纯粹为“练”而“练”,缺少了思维的含量。这不就像一道煮了又煮的青菜,熟透了却跑味了,如果中间加点香菇、虾仁、春笋,不就更美味了吗?

3.尽情表演,“本末倒置”

在时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设计练习的形式的确多种多样。但是,如果我们对此进行仔细的考察,就会发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这些练习几乎都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只做了些表皮功夫,在一定程度上修饰了课堂教学,使之更活泼、更热闹、更具可看性。其实却置文本于不顾,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失误。像表演类练习,就应该注意场合与情境是否相适宜,要慎用。课堂表演一般说来更适合于童话故事,或者其他表达热闹、欢快情绪的内容。那些庄严、悲壮以及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不太适合让学生表演的,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

4.力求厚重,“箭矢准头”

现在的语文课堂,追求一种内涵的厚重,内容的有效拓展。拓展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比如学好《少年闰土》,推荐学生去读读鲁迅的《故乡》,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走近作者的精神思想。但是,有时候,过于追求厚重,会脱离学生的学习基点,对阅读理解起到一种反作用,弄得学生糊里糊涂、云里雾里。如在学习《如梦令》时引进《声声慢》,学生与《声声慢》的情感距离很明显,就会致使师生情感不能同步。阅读延伸的课外拓展之练,在这里好像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策略:“读练”结合,学导融通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在当前的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课文生成激发学生表达兴趣的话题,挤出时间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增加阅读课实践训练的机会,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读练”结合为基点,做阅读教学有效学导之亮点的实践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1.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王崧舟老师认为,完整的阅读教学不能满足于感受,止步于分析,也不能仅仅囿于积累的屏障,更重要的是迁移,引导学生将感悟到的文本秘妙转化为一种可以运用的语言能力。如利用课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文中新学的词语句子进行表达;借助课文的文字推理,设计逐步递进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成语等,为课文的画面题词;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等。

前短时间,聆听了陈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她有效地运用了迁移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思维训练,深得笔者的心意。

案例:

请你借助《晏子使楚》文本内容推理的方法完成下面填空。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 。

(2)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

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 。

(3)英国文豪萧伯纳是个瘦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天,他遇到一个肥胖的资本家,资本家用讥讽的口吻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看到您,我确实知道世界上还存在闹饥荒的现象。”如果你是萧伯纳,你会怎样巧妙应对:“ 。”

看似简单的思维训练,不仅回顾了课文内容,还结合了另外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让知识进入周转,进行加工,内化运用,学会了推理。尊重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只有努力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构建桥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经历一个从学习感知、迁移深化到尝试运用的过程,在言语实践中获得情意熏陶,才能实现“读练”结合的有效性。

2.就文取材,“绿肥红瘦”

阅读教学的“读练”结合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能追求处处花红,应是绿肥红瘦,多做扎扎实实的该做的平常事,少谋赚取掌声的所谓的精彩!不同的文体,不同年龄的学生,训练的着眼点是不同的。笔者曾上过《半截蜡烛》,对课堂上的“读练”结合训练做了一些探索尝试,觉得朴实有效,恰到好处。

案例: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几个问题:

1.抓住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她真的是想让屋子更亮些吗?为什么?

2.杰奎琳成功地保护了蜡烛里的秘密,你觉得她能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3.伯诺德夫人一家齐心协力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的配合非常默契呢?

4.课文主要写了伯诺德一家齐心协力保护蜡烛里的秘密,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

语文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读练”时,还需要有思考的含量,问得实在,思得厚实。正如蒋军晶老师在《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我们的教学是要人越来越聪明,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归根结底,要让人学会思考。阅读教学,怎么才能提高“思考”的含量呢?最关键的因素是“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须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让学生有交流的欲望,思考的热望。走在语文路上,只有指向“思考”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教阅读,而非教课文。

3.善于剪裁,“披沙拣金”

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生成信息,教师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或放大,或搁置,或缩小,或深入。因此,有人说,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生成的催化者——交往互动,还要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披沙拣金,更要做动态生成的探究者——造就精彩。

案例:

《金色的鱼钩》一文篇幅比较长,一段段細读肯定是不可取的。因此,笔者提炼了两个板块:一是老班长尽心尽力照顾小病号,二是小病号默默关心老班长,落实了学习的重点。文中值得细细推敲品读感悟的地方很多,存疑之处也很多,如果一味地提问或频繁的练习就会给人以零散琐碎之感。笔者在引导阅读时撷取了研究标点 ,这对小病号思想的成长和老班长精神的感悟有推波助澜之功效。

1.从“……”我知道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从两个“!”我读出了老班长 。

2.“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铜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把省略号补充完整。

的确如此,长文短教得注重取舍,教师只有提炼重要板块,才能有效落实学习的重点。在学习中,选择练习的点要小且经典,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标点也会引起无尽的思考,关键在于找准思考的基点。

4.反复咀嚼,“由言索意”

“言意兼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引导学生收获这种语文味道,除了“反复咀嚼”,别无他法。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反复”,而不是“重复”,应该是一遍咀嚼,有一遍的味道,渐渐浓郁:咀嚼内容,文本内涵慢慢显现,从模糊到清晰,从单一到多彩;咀嚼形式,文本范式渐渐显现,有出乎预料之感,有豁然开朗之悟,文本形式的味道具有一种理性美。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须设计一些能推动文本感悟的练笔,如心理对白、想象练习等,对文本内容做一次二度创作,达到补白文本、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案例:

笔者在执教《麻雀》一文时,反复品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段文字,抓住“扑、落、扎煞、绝望”这几个重点词语,咀嚼体味老麻雀为保护孩子奋不顾身的精神,那种深深的伟大的母爱。多遍朗读感悟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它扎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

在学生的交流中,有的用了“不要伤害我的孩子”。有的填着“不准伤害我的孩子!”笔者借机让学生进行了比较,哪种用词恰当?最后经过激烈思辨,得出“不准”比“不要”情感来得强烈,更能体现当时情况的危机,老麻雀面对猎狗的恐惧和焦急心理,以及为保护孩子不惜一切的无畏精神。这次练笔,将整个教学过程推到了一个高潮,形成聚焦,对阅读理解起到了助推之功效。

鲁迅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入蚁穴。”所以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通过拓展文本的外延空间,设计适切的、具备思维纵深品质的拓展型练笔,就能不断地打开孩子的阅读视界、推动孩子的读写兴趣、召唤孩子的天籁童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站在更高层次解读文本。设计练习,一只眼睛读到文字的表面“得意”,一只眼睛读到文字的背后“得言”。

5.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中国太极拳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太极拳动作徐缓舒畅,如大海,滔滔不绝;如腾云,有飘然之意境。其实,万事万物是相通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练”结合,也要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动中求静:学好语文需要“静”,一堂课中,教学形态有动有静,“动”指有声有行,如讲解、朗读、讨论、操作等;“静”是无声的世界,如默读、观察、思考、想象等。

案例:

在镇优质课评比中,郑老师的《给予树》教学令笔者印象深刻。她在情境创设中涉及如下的练笔作业:同学们,你们听,此时的商场里响起了《圣诞快乐》的音乐。金吉娅这个善良、可爱的小姑娘情不自禁地从“给予树”上摘下这张小卡片。此时,你就是金吉娅,把你想说的话都写在小卡片上吧。学生都在音乐声中开始想象,开始述说。在4分钟左右的练笔中,学生静心思考,从金吉娅的角度出发,说心里话,这是一个“静”的过程。而后将小卡片上的心里话进行交流,并将其挂上“给予树”的过程则是一个“动”的体现。这样“动静结合”,将金吉娅的心理活动及本文的主要思想作了较好的提炼及升华。

学习在動静之间,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我们应考虑年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力求“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爱动不爱静,所以在练习中,要设计表演、游戏、课中操等,以突出“动”;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可以设计“思维补白,片段仿写”等有助于推动思维进程的练习。只有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快乐学习的殿堂。

四、反思:“读练”结合,和济种慧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劝诫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积累,才能提高鉴别力,语文阅读教学“读练”结合之路的精髓也在这里。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使阅读与练习有机结合,服务于教学目标,满足于学生“倾吐”的需要。教师只有恰当运用语境化、生活化、现场化等语用实践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活动,才能实现“语例”最大限度的增值,才能收获“对话”最大限度的优化。

读和练是相辅相成的,显隐结合,言意融合,顺学而导,需要把握一个“度”。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的人文性;或者只看重人文性,而丢弃了工具性。只有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得丰富多彩,学得丰厚多姿。“读练”结合需要给力,让我们一起和济种慧,将“读练”这道菜烹制得更为怦然心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个童年生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坦柯斯丽.教会学生阅读:策略篇.王琼常,古永辉,译.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公司出版,2008-11.

[2]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小学语文DVD.中央电化教育馆出版,2011-07.

[3]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0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二小学)

?誗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练习结合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初学钢琴的手指训练方法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瑜伽练习对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的研究综述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