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
中央对奢侈消费的打击力度没有停止。
日前,一道“史上最强禁烟令”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下达。根据《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場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的五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严禁吸烟、要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并明确提出,公务活动承办单位不得提供烟草制品、严禁使用或变相使用公款支付烟草消费开支。
继“限制三公经费”“禁酒令”颠覆白酒业之后(详见《财经文摘》2014年第1期《白酒遇寒》),高消领域内的另一支柱产业——香烟——也将面临同样的调整。
百度搜索“香烟市场遇冷”,整版的地方新闻表明高档香烟市场已经先一步迈入寒冬。昆明、徐州、娄底、合肥、荆州、衡水等多地记者联动,相继证实今年大型超商的团购部门一改往年门庭若市的境况,来自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档烟酒订单少了不少。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二手香烟回收公司。
同白酒企业的境况近似,中国高档白酒及高档香烟都将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锁定为主要消费群体,且大部分为公费支出及礼物赠予。
根据中国控烟协会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男性公务员吸烟率达61%,其中52.7%的人员没有戒烟史。
因此,以公务体系为主,从烟酒下手的控烟手段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见效。
另一方面,陈旧的香烟市场本身也需要改变。《华夏时报》载文将矛头直指香烟产业暴利,“某品牌高档烟出厂价约为240元/条,烟草公司给商户的批发价为530元/条,利润率高达120.8%。”有读者质疑该文作者忽略了产销外贸环节的物流仓储等流程消耗,但是这种观点同样以偏概全,不能改变高档香烟在经销方式上存在的过分“夸大”及“放水”。过去,高档香烟受限于产销思路的单一,缺乏灵活变化的市场思路,很可能经受不住此番中央的禁烟调控。
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但中国的烟草产量不减反增。就像当时一位参与谈判的官员预测的那样,“中国控烟和履约势必要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如今看来,中国控烟的时机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