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谈话的困境

2014-04-29 00:44张菲菲
财经文摘 2014年2期
关键词:陈丹青大英博物馆书风

张菲菲

陈丹青是个放纵恣肆的人物,无论是在艺术界还是文艺圈,他总是不管不顾,捅破天机,生猛地三两下扯开那层窗户纸,当今社会,少有在他这种地位,还能如此光明磊落者。他骂人,完全是北京腔调,粗而不鄙,十足的江湖气,他的文章亦如是。

当这样一个太敢说、太敢写的人面对记者会是怎样的情景?

记者:“您看易中天节目吗?学者该不该上电视?”

陈丹青:“那算屁事啊,电视普及后,国外学者早就上媒体了。”

于是一篇新闻报道便出炉了,标题是《陈丹青:易中天是个屁》。至于肆意捏造的话语栽赃,以讹传讹,陈丹青也遇见不少。陈丹青回想起各种人物对他做的采访、评述,不仅悚然,太多确信不疑的所谓掌故,布满了错置、捏造,倘若演变为以讹传讹,可能会转为真相了。

因此,有了这本陈丹青首部访谈录,汇集了近年来他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书名起得很别致——《谈话的泥沼》,在某些篇章中,陈丹青还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泥沼”的状况本身确实值得读者深思。

同时,在除去媒体预设的立场后,交流的必不可少就凸现出来,陈丹青特别收录了他与王安忆就影视和小说而进行的一场深入对话,这是访谈录,是“了解、探究一位小说家的好文本”,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一种思考。

就访谈录本身而言,陈丹青是喜爱阅读的,倾听、接话、展开、反诘,委婉暗示、索性挑明、中道迂回、劈头道破……但在近几年被采访过程中,陈丹青直言这种“有趣的交谈实在太少,已成奢望”,于是,在历年卷入的采访中,陈丹青已经“沉入话语的泥潭”。

陈丹青还是那个陈丹青,他骂人骂事,全骂在点子上,通透、痛快。即便是一本访谈录,也能体味到他的性情。

柏邦妮非常欣赏陈丹青,曾说“很庆幸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与我们‘共经这一遭人世时”,因为陈丹青的文字、他说的话、他的浩叹和咆哮,正是一种努力,续接那道受伤的文脉的努力。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作者:【英】尼尔·麦格雷戈

譯者:余燕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定价:108.00元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

《错不在我》

作者:【美】卡罗尔·塔夫里斯、艾略特·阿伦森

译者:邢占军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9.00元

每当人们犯下错误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自我辩护来尽力消除那些动摇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失调。《错不在我》基于多年的心理学研究,是极具洞察力和吸引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美国心理学界梦幻组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以流畅有力的文字和生动有趣的事例,从政治、法律、医学、家庭、爱情与人际关系等各个角度,对人类是如何进行自我辩护,自我辩护导致了何种伤害,以及我们如何克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书风法雨》

作者:朱幼棣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定价:73.00元

当下书坛浮躁,崇丑尚怪、恶俗吹捧等现象泛滥。《书风法雨》无意安排一条主线作铺陈式的系统阐述,更关注书法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取向。从书法的本质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千年书法时间与历史的高度,纵谈古今名家佳作。

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书风法雨》技法义理和书论考据并重,对流行观点的辨析有理有据,指出经典与时弊的区别,庸陋浅滑与典雅萧散的不同,以廓清迷雾,匡正扶危。

《重新发现上海 1843-1949》

作者:王千马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定价:42.00元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见证了中国近代跌宕沉浮的城市,那么天平社区,则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标本,这个面积仅仅2.68平方公里的社区,因为它独特而辉煌的历史,注定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之地。

天平之独特,不仅在于它是上海的一部分,更因为它与这些人的命运曾交错相连:盛宣怀、蒋介石、宋子文、陈毅、宋庆龄、汪精卫、马歇尔……一百多位历史名人,都曾聚集在此,他们与天平一起,亲身经历着中国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猜你喜欢
陈丹青大英博物馆书风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书风诗韵
书风诗韵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
陈丹青 “我是知青,没上过学,不懂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