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引发港人对自身经济地位的又一次担忧。
其实,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效,邓小平曾经比喻为要再做五十个到一百个香港。挑战香港的不仅仅是上海的自贸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设计中,放眼港岛周围,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岛、广州的南沙新区、福建平潭岛综合实验区都是摩拳擦掌。
东方之珠,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这一问题的答案,深深寓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发展脉络之中。
自由港:积极不干预到选择性不干预
“要知道自由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你就要去香港看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如是说。
长期以来,香港的经济自由都广受学界与经济界美誉。美国传统基金会及《华尔街日报》近日联合公布最新《全球经济自由度报告》,香港今年的经济自由度得分90.1,比去年上升0.8分。且自报告1995年首次发表以来,香港已占据榜首20年。
在弗里德曼看来,尽管英国的经济制度一度颇具社会主义色彩,但其殖民地的香港却实行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国人郭伯伟(John Cowperthwaite)。他于20世纪60年代主政香港财政司,采取“小政府,大市场”政策。香港的经济自由传统由此奠基。
郭伯伟甚至拒绝收集经济统计数据,以免给政府官员以增加干预的借口。继任者以“积极不干预”描述郭的做法:所谓“不干预”,即香港政府确保法律被执行,契约被尊重,提供自由市场的运行条件,但不试图指导经济。所谓“积极”,是指香港并不完全提供公共物品,只是十分谨慎,少用政府资源。
这种经济自由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香港从二战后人均收入仅为英国的四分之一左右的小岛,跃身为回归时人均收入同英国基本持平的明珠。
1997年之后,香港政府开始加强金融监管,并且开始重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入市干预,动用近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分别出击外汇、股票和期货市场,打击国际炒家。最近几年,港府也开始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以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
2006年,时任特首曾荫权明确表示,特区政府并不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并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虽然弗里德曼由此认定,“自由经济的最后堡垒”——香港放弃了自己的传统,但是出于金融安全和社会公平的考虑,香港政府实行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非常正常。依赖于香港民众长期奉行的个人主义精神,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多。正如报告所展现的,香港的经济自由度仍然是全球第一。
面对后起之秀,香港明显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内地虽然从香港学了不少贸易和市场方面的国际惯例,但若论及自由主义传统,差距不能以道里计。在《全球经济自由度报告》中,中国内地得分52.5,排名第137位,低于全球60.3的平均分。
背靠大陆,同声同气
“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在只有一个放水龙头时,那水流速有多大?”有人以此为喻,说明香港的繁荣依赖于长期背靠封闭的内地。
从转口港到金融中心,身后的内地确实令香港受益良多。尤其是在回归之后,两地经贸关系已由贸易依存型转入投资型格局。1998年在香港的投资有22%来自内地,2010年则有50%的投资来自内地。
“2001年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这些强化了香港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作用。作为中间商,中国的外贸越多,香港的商机就越多。”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解释说,“随着制造业往内地转移,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外资与金融支持,内地的资本化发展也需要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支持,因此内地的发展不仅没有像冲击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冲击香港经济,反而进一步刺激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香港经济的发展。”
如今,中国经济相对放缓,香港的贸易与金融交易量也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这个蓄水池的“水龙头”越来越多。
2009年,受中国企业上市推动,香港的IPO融资规模跃升全球排行榜首位,就与中国有关的交易而言,其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稳固。然而2012年香港又丢掉了这头把交椅,并一直没能成功夺回,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乐观情绪。
不仅是IPO,香港还希望继续保持其离岸人民币交易和存款市场的主导地位。近期,伦敦和新加坡等其他金融中心宣布与中国达成协议,通过提高以人民币对中国内地资产再投资的能力而提升竞争力。“显然,中国正在努力克隆更多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无可厚非。”香港特区行政会议议员叶刘淑仪说道,“中国是个大国,中国不能只有一个香港。”
香港也不得不考虑其他与中国崛起有关的因素,比如香港是否要维持延续了三十年的港元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包括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Joseph Yam)在内的一些专家建议,鉴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日渐深入,香港应将港元与人民币挂钩。
续写香港梦
香港大学王于渐教授分析指出,香港深层次矛盾的根源是他称为“双重融合”的过程:“香港本来只须与全球市场的经济融合,但后来除了全球市场,还得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换言之,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源于与内(中国内地)、外(外部世界)的双重融合。”
虽然上述挑战已经呈现,香港却未能将经济转向多元化。其制造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迁移至珠三角,但现在的服务型支柱行业却没有进步,同时岛内迷漫着切割内地、不愿融合的迷茫,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当我们原地踏步之际,内地城市正急速赶上,在区内更有其他竞争对手,例如新加坡和台湾。”
香港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不只是因为竞争激烈,还有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2013年9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公布香港“贫穷线”,定为家庭入息中位数的50%。根据2012年底数字估算,香港共有131万贫穷人口,贫穷率为19.6%,令人震惊。过去十年,香港经济总体向好,人均GDP上升了47.6%,但贫穷家庭却没有因此受惠。
2013年初,香港爆发了二战之后历时最久的工人运动。长达40天的罢工以资方同意加薪9.8%、码头工人让步结束,但反抗“地产霸权”的社运新趋势似乎才刚刚开始。
美国传统基金会通过报告指出,政治因素会削弱整体经济自由度,香港普选讨论可能引起政治动荡,预料普选的隐忧或有碍经济自由。报告特别引用泰国近期爆发的反政府示威作为例子,指出事件引致外资撤离,影响该国经济。为了赢取选票,普选往往会令民粹主义盛行。众多团体均要求政府加码注资福利政策,这是香港经济自由的最大隐忧。
当然,面对诸多问题,香港还有空间和时间优势。TPP、TTIP明显在排挤中国,但香港在与美国、欧盟、东南亚诸国的合作中游刃有余,可以继续为中国自贸区建立并与国际接轨出力。同时,中国新一轮的开放浪潮还处于摸索阶段,上海缺乏经验,香港的引领优势就能发挥作用。
2014年伊始,特首梁振英先生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提到的研究和跟进金融发展局提出的人民币业务、资产和财富管理、房地产信托基金等建议与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发展、支持广东省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计划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内地的经贸合作、促进“粤港澳自由贸易区”的推动落实等经济政策。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内地经济的加速转型以及持续发展必将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