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贫困测度研究综述

2014-04-29 15:55周常春刘剑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贫困线研究综述

周常春 刘剑锋

摘要贫困测度是研究贫困现象的重要依据。贫困测度首先涉及到如何划定贫困人群的问题,即如何划定贫困线。主要介绍了调查法、实证法、比较法和收入弹性法。贫困线划定后,贫困人群内部,贫困程度有所不同,这就涉及到贫困的测度。文中主要介绍了H指数、贫富差距和森指数。选取国外20世纪后半叶对这两方面问题的研究文献,指出研究的异同和不足,最后给出改进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贫困问题;贫困线;贫困测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267-03

Review of Foreign Research on Poverty Measure

ZHOU Changchun, LIU Jianfeng(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093)

AbstractPoverty measure is the basis of poverty research. Firstly, it comes down to delimit poor population, namely taken what kind of standard to distinguish the poor people. This is the problem of how to delimit the poverty line.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empirical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come elasticity method were introduced. When the poverty line is drawn, there is another problem: what methods we will take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degree among the poor people. This is the problem of poverty measure. The H index,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en index were introduced. The foreign research on these two aspects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ere select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deficiencies were pointed out.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research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Poverty problem; Poverty line; Poverty measure; Literature review

贫困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比如福利理论)、政治(比如扶贫政策研究),文化(比如文化扶贫),生态(比如旅游扶贫)等各个方面。反贫困历来为各个国家重视,比如美国的联邦社会保障总署(SSA),会定期的监测贫困状况,并且制定相关的反贫困政策。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贫困问题。1994年,我国制订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2001~2010年,我国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新的时期,国家又制订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更加表明国家对扶贫的决心。国务院专门设有国务院扶贫办,各个地区也有设有相关部门,用来监测贫困状况。反贫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研究者关注贫困的新特征,不断去解决扶贫中的相关问题。

1贫困测度的相关问题

研究贫困测度,首先要辨识贫困人群,这涉及到贫困标准。学者一般用贫困线来辨识贫困人口,即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就是贫困人群。这就是笔者的研究议题一:如何制定贫困线(贫困线制定的方法)?什么样的贫困线才是科学的(贫困线的评价)?

贫困线划定后,若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假设有两个贫困县A和B,对他们采取相同的扶贫政策合理吗?这就是笔者的研究议题二:贫困线下的人群,贫困状况是不同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指标去衡量这些人的贫困状况(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

2贫困测度研究综述

监测贫困状态、制定反贫困政策、研究贫困相关理论的重要依据就是贫困测度。笔者的思路是按照上面两个议题展开的。首先,研究如何制定一个贫困标准,即所谓的贫困线;其次,研究贫困人群之间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即所谓的贫困测度。

2.1贫困线研究综述目前关于贫困线的研究文献比较多,方法也多样。1901年本杰明·朗特利和查尔斯·布思[1]对伦敦的贫困状况用基本需求法(method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as to minimum necessary)进行了研究,从人们生活的最低基本需求出發,找出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水平的贫困线,开创了绝对贫困研究的先河。从他们的研究之后,绝对贫困一直是研究贫困问题的主流方法,并且衍生出了热量支出法或马丁法、恩格尔系数法、超必需品剔除法、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法、数学模型法[4]等相关方法。20世纪50年代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比特·汤森[2]认为贫困是资源分配不均(resources are so seriously below those commanded by the average family),创立了相对贫困的研究。但是采用这种相对贫困的方法计算贫困线,有时候会陷入误区,那就是贫困的问题被描述成一种不平等的现象,所以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3]。20年代90年代之后,欧盟国家开始采用贫困风险、社会排斥、剥夺指标等概念来测算贫困线[5]。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下贫困线测量研究的发展过程,下面主要综述上世纪后半叶国外学者从那些视角来研究贫困线。

2.1.1调查法。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特定民众对贫困线的预期标准,然后用特定的数学方法,推导出合理的贫困线。1977年Theo Goedhart et al.就用调查法对荷兰的贫困线进行了计算[6]。他们的做法是:选出有代表性的一组人为样本,询问他们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可以达到收支平衡。他们发现人们给出的收入水平均高于实际收入水平,并且与被调查者的家庭规模、真实收入水平存在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家庭规模和现实收入的增加,这种关系越呈现一种非线性关系。但是对于每一个规模的家庭来讲,总有一种被调查者所说的最低工资和他们的真是收入水平是一样的。这种收入水平线就被当作贫困线。同样也采取调查方式去确定贫困线的学者还有OHare等,1990年在他的一份关于贫困研究的报告中采用的是盖洛普民意调查法[7]。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民众,询问他们倾向与制定什么标准的贫困线,最终把民意调查的贫困线和目前所实行的贫困线进行对比,并按照居住地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组,而且收入统计中加入了非现金收益。

2.1.2实证法。实证法,方法上采用别人的方法,但是改变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比如时间、地域等),验证相关方法的科学性。1980年,Bernard等就采用这種方式研究贫困线[8]。方法沿用1977年Goedhart等人的方法,但是他们把研究的对象扩展到欧共体国家,最终取得了新的实证结果。

2.1.3比较法。比较法,即对比各种贫困线的优劣。1982年,Bernard对比了食物贫困线(FPL)和莱顿贫困线(LPL)的不同[9]。但是作者对LPL做了相关的改进,把个人收入用收入的效用函数替代,并把这种贫困线称为“政治贫困线”Goedhart et al.(1977)。然后用这两种贫困线,对相同数据进行处理,比较那种贫困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1991年,Robert对比了“莱顿贫困线”LPL、SPL(Subjective Poverty Line)、CSP(The Centre for Social Policy Poverty Line)。最终得出结论:最有效的是LPL,其次是SPL,最不好的是CSP[10]。

2.1.4收入弹性法。贫困线的收入弹性法,研究视角是从贫困线入手。1973年,Robert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是贫困线收入弹性的极性假设[11]。在人们确定贫困线的时候,把两者综合起来更加合适。在贫困线收入弹性为0~1的假设前提下,平均收入的增加会导致贫困线的提高,但是比例不一致,贫困线提升比率要低于平均收入提高的比率。

2.1.5各种方法的比较。以上介绍了研究贫困线的4种方法:调查法、实证法、比较法、收入弹性法。每种方法虽然研究视角不一样,但是有共性。这几种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核心概念——收入。调查法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取得收入数据;实证法利用的指标数据是税后收入;比较法中每种贫困线的制定都离不开居民的收入,即收支平衡状态下的收入水平;研究贫困线的收入弹性,若收入弹性为0则为居民的绝对收入,若收入弹性为1则为相对收入。在比较法中LPL、SPL、CSP贫困线的确立,都是基于调查数据IEQ,离不开调查法;LPL、SPL是绝对贫困线,CSP是相对贫困线,正好与贫困线收入弹性0和1对应。

但是每种方法研究的视角不同。有的是从个人收入水平的角度入手,比如Theo的研究。有的是从社会整体收入水平入手,比如OHare,William的研究。两者各有利弊。从个人入手,取得的数据更加准确,但是增加了确定整个社会贫困线的难度(作者最后通过复杂的计量经济学和数学推导,才得出了社会整体的贫困线);后者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得到的数据比较粗糙,不准确。有的是从贫困标准的制定入手,比如调查法和实证法;有的是从贫困线评价入手,比如收入弹性法。

2.2贫困测度文献综述贫困标准确立后,相当于有了一把尺子,可以去刻度哪些人群是贫困人群。但是贫困人群中贫困状况不同,有的人收入接近贫困线,有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劳动收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贫困深度和强度不同。为了去衡量贫困状况,不同的学者创立了不同的贫困指数。在这部分我们重点介绍了H指数、贫富差距、森指数。在森指数之前学者普遍采用H指数和“贫富差距”去度量贫困状况,Sen指出了他们的相关缺陷,并且指出科学的贫困指数应该满足两个公理:单调性公理和转移公理。森根据相关理论建立了自己的贫困指数,即森指数。在森之后,研究者针对森指数的相关缺陷,对森指数进行了完善。

2.2.1H指数、“贫富差距”。在森之前学者普遍采用H指数衡量贫困状况,即根据贫困线测算出贫困人口数,然后把贫困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最后得出的数值就是H指数值。这种方法是计算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即采用“贫富差距”,这种方法是根据贫困线得到贫困人口,并且把所有贫困人口的收入加总,然后看其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美国社会保障总署就是用这种方法衡量社会贫困状况[12]。

2.2.2森指数。森指出科学的贫困测度应该满足两个公理:单调性公里(Given other things,a reduction in income of a person below the poverty line must increase the poverty measure.即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减少低于贫困线的人数,必须增加贫困测度);转移公理(Given othter things,a pure transfer of income from a person below the poverty line to anyone who is richer must increase the poverty measure.即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把低于贫困线下的人的收入转移给任何一个比他更加富有的人,需要增加贫困测度)。根据这两个公理森构建贫困测度指数:S=HI+qq+1(1-I)Gp,其中q是贫困人口数,Gp是基尼系数,表示贫困人口中的不公平程度[13-14]。

2.2.3H指数、“贫富差距”、“森指数”的缺陷。H指数是一个很粗略的指标,该指标最大的缺陷是:当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数不发生变动,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时,H指数不会相关变动,不能很好的反映贫困状况的变化。H指数即不满足单调性公理,也不满足转移公理。“贫富差距”指数,虽然满足了单调性公理,但是不满足转移公理。我们假设贫困线下居民A的收入为X,居民B的收入为Y,贫困线上的居民C的收入为Z,且有X

2.2.4森指数的改进。之后很多研究者都根据森指数,衍生出了很多的贫困测量指数。学者们把这种思想推向新的方向,通过辨识那些贫困指标所适应的环境,考虑贫困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收入再分配对穷人的影响。由于森指数的相关缺陷,森指数本身的發展特征不强烈。

3结论

笔者主要介绍了20世纪后半叶,学者关于贫困线和贫困测度方面的研究成果。要研究贫困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贫困线是怎样定义的?有哪些指标可以去衡量贫困的深度和贫困强度?

关于议题一,在文中提及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调查、实证、对比研究、收入弹性,对贫困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每种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比如调查法在选定相关的被调查对象时,主观因素太强;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的相关特征[16];即使通过相关的方法(比如计量经济学去估计总体的特征),但仍然有误差存在。而实证法和比较法,别的学者在研究中就存在相关的主观因素和误差,拿来比较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误差,并不能消除误差。确定贫困标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贫困标准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笔者建议可以把这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可以看一下目前学者们是怎么确立贫困线的,然后选一个小范围的样本(调查法,节省研究成本),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对得到的数据处理,观察对比各种贫困线(对比法),得到比较有效的贫困线测定方法,然后扩大调查范围或者时间段上(实证法),去确立比较科学的贫困线。

关于议题二,对比各种测度指标(比如森指数,FGT指数),看那种指标跟现实情况接近,误差最小,那么就采用这种度量方法。由于相关成熟的衡量指标都是由国外学者确立的,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思路,根据我国的相关情况,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概括起来就是,第一种是应用创新研究,第二种是理论创新研究。也可以对国外成熟的指标体系研究,找出缺陷,改变相关假设,进行理论创新。

贫困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在研究中不能孤立的看待贫困问题,注重和文化、旅游等相关学科领域结合加以研究。但是贫困问题核心是一个经济问题,所以在研究中要注重相关指标的经济含义,不要违背基本的经济理论和假设。同时要注重与现实结合,构建的理论指标,最终要通过现实数据的检验。

42卷21期周常春等国外贫困测度研究综述参考文献

[1] SEEBOHM ROWNTREE B.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 [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2:22-26.

[2] PETER TOWNSEND.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30-31.

[3] STEPHAN KLASEN.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mesuring national Income,Wealth,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An Introduction [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13,59:1-8.

[4]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86-98.

[5] 杨立雄.贫困线计算方法及调整机制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5):52-62.

[6] THEO GOEDHART,VICTOR HALBERSTADT,ARIE KAPTEYN,et al.The Poverty Line:Concept and Measurement [J].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77,12(4):503-520.

[7] O'HARE,WILLIAM.Real Life Poverty in America:Where the American Public Would Set the Poverty Line[R].1990.

[8] VAN PRAAG B,THEO GOEDHART,ARIE KAPTEYN.The Poverty Line—A Pilot Survey in Europe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62(3):461-465.

[9] VAN PRAAG B M S,SPIT J S,VAN DE STADT H.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ood Ratio Poverty Line and the Leyden Poverty Line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2,64(4):691-694.

[10] FLIK R J.Subjective Poverty Line Definitions [J].Economist,1991,139(3):311-331.

[11] KILPATRICK R W.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the Poverty Line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3,55(3):327-332.

[12] AMARTYA SEN.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 [J].Econometrica,1976,44(2):219-231.

[13] SHORROCKS A F.Revisiting the Sen Poverty Index [J].Econometrica,1995,63(5):1225-1230.

[14] NANAK KAKWANI.On a Class of Poverty Measures [J].Econometrica,1980,48(2):437-446.

[15] FOSTER J E,SHORROCKS A F.Poverty Orderings [J].Econometrica,1988,56(1):173-177.

[16] JAMES FOSTER,JOEL GREER,ERIK THORBECKE.A Class of Decomposable Poverty Measures [J].Econometrica,1984,522(3):761-766.

[17] ATKINSON A B.On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 [J].Econometrica,1987,55(4):749-764.

[18] HOFFERTH S L.Caring for Children at the Poverty Line [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1995,17(2):61-90.

[19] DANZIGER S K,DANZIGER S.Child Poverty,Public Policy and Welfare Reform [J].Childrw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1995,17(2):1-10.

[20] ANN HUFF STEVENS.The Dynamics of Poverty Spells:Updating Bane and Ellwood [J].Hundred and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994,84:34-37.

猜你喜欢
贫困线研究综述
后扶贫时代农村省级相对贫困标准确定方法研究
贫困线测算方法与实证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贫困线是如何划定的
主观贫困线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