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2014-04-29 09:14张健
大观 2014年5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途径思政教育

张健

摘 要: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锻炼的道德品质的必要性。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途径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二是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唯利是图、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背信违约、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道德修养滑坡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三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其生源的参差不齐性,在他们踏入校园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学习态度、所思所想不同于公办学校学生,首先表现在政治态度基本稳定,有较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参与政治的热情较低,而对于一些经济化、利益化的活动则很主动,其次个人的价值趋向比较务实,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但存在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有部分同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但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锐减,部分同学有自卑情绪,个人心理调试能力一般。学生抵制外界的不良习气和风气的意识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一些大学生在这样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和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甚至人格出现了扭曲。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原因分析

(一)从事“两课”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偏少。思政课理论和现实脱节,内容落后于现实生活,对学生适应生活和社会缺乏指导,将考试分数作为两课教学和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的做法不妥,改革的推进,“两课”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一是工作职责模糊,职责定位不清,工作范围较大。二是辅导员人员配备少,身兼数职,队伍不稳定。三是辅导员的安全感、归宿感低下,发展空间等缺乏信心。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一是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较为薄弱,自我意识强烈,个人利益至上,吃苦意识差、遇挫能力低,学风不良、考风不正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社会环境的不良,人们的金钱观念、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较为流行,这些思想也不断的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的难度。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我们的国情、悠久的历史,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毕生目标和追求。发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得青春得以延续,宝贵的生命得到永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把握人生成才的方向;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也才能正确对待成才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境遇,不断排除成才道路上的障碍,勇往直前。

(二)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修养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数学生在观念上都能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功就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材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二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主要是指大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点,并在分析与比较中,选择和确立唯有中国特色社会而奋斗的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学会分辨社会中的善恶,会站在法律的角度看问题,并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自我修养,不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坐而轮道”和“闭门思过”,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大学生在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相联系,同具体的行为实践相联系,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迫切感到严格解剖自己的必要性,认识到个人的思想道德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实践需要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各种不正确思想的消极影响,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情操。

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

(四)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阵地的作用,积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校园正气。高等院校的报刊、广播站、有线电视、宣传栏、橱窗、黑板报和校园环境美化等等,都是给予广大师生员工精神食粮的阵地。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阵地的作用,创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同的先进文化产品和校园文化理念,努力使高校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引进适合学生德育的硬件设施,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的文化氛围。只有在这样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才能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下,提供塑造新型大学生的育人环境。

当前,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师生要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抓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高校的师生是我国公民中较高的文化群体和思想道德素质较优秀的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要自觉按《纲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落实《学生校园行为规范》,优化校风、班风建设

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于处于这个风气中的群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风气也是依托于群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受制于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思想等,风气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是同学的思想作风,行为修养,治学态度,守纪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风气对于大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校园行为规范》的学习,也不能有所懈怠,而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措施上落实,制度上保证,效果上体现。我们应该自觉抵制校园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真正把《学生校园行为规范》落到实处,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六)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道德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我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注重个人的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比如思想道德的培养,我们应该了解生活中什么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知道要以什么为荣,什么为耻,比如平常的去做义工、当青年志愿者、去献血等,参加爱心活动,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要了解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

(七)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大学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所认识的某些社会、校园道德信息、道德要求、道德行为的真假、善恶、美丑提出一定的看法,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并无条件地服从某种社会、校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或他人的命令、要求,即当他尚未深刻了解某一规范、准则、命令、要求时,就予以遵守、执行,具有明显的他律性;其次,在认识、情感、意志上能独立地接受他人或集体所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则,表现出自律的特点,并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的名义从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出发,有效地给自己规定道德义务,要求履行这些义务,并对自己做出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 罗月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J].思想政治教育,2004(06)

[2] 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韩小香、冯基聪: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要性[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01)

[4] 刘新玲.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回顾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5(09)

[5] 傅钰.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培养作用与途径方法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21)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途径思政教育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医学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于民办专科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