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坚韧承担生命之痛

2014-04-29 00:44廖成
大观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念

廖成

摘要:余华在《活着》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苦难的枷锁里艰难前行的农民福贵,面对生命的种种责难时,福贵身上闪现的坚韧的一种名为坚韧的特质还有余华通过他展示的一种信念告诉我们要好好活着,活得精彩。

关键词:活着;坚韧;信念

余华的小说《活着》笔墨详尽的描绘出一个农民福贵,用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和悲剧连缀出了他的一生。在这样一本被人们认为是余华转型之作的作品里面,我们能够看出《活着》已经不再像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斥着黑色,阴冷,暴力等负面的情绪,回归现实主义的余华赋予《活着》的更多是温情的思考和渺茫但已经开始存在的希望。正如余华所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历经无数悲伤起落的福贵用一种坚韧承受了生命带来的苦难与痛苦,在他身上我们没有看到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之痛

生命的行进过程里向来都充斥着艰辛苦痛,在《活着》这样一部以一个黑色的时代作为背景的作品里,主人公福贵自然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命运的责难,他就这样在命运苦难的枷锁里穿行。福贵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面对命运时最为乏力的农民,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被动的。破产的痛苦、丧父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入的痛苦、因贫困而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养育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

在《活着》里,在福贵的身边,死亡和痛苦似乎已经成为了不需要理由的存在,生命的逝去和与之带来的无尽悲痛落花般铺成福贵的一生。但是,福贵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放弃生命。期间或许有过动摇,有过绝望,但是福贵始终是屹立在生命之上的,以一种坚韧的态度为我们诠释着活着的真谛。在这种对生命悲剧的强烈感受中,一种源自生命的巨大力量喷薄而出。的确是残忍的命运安排了福贵沧桑、凄凉的一生,也正是残忍的命运铸就了福贵坚韧、超然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余华在《活着》里面的对苦难伤痛的叙述不再仅仅是抱怨发泄,而是希望我们看到面对苦难时的福贵所展现的信念——它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咆哮,不是愤懑不平的咒骂命运,不是在生活的漩涡里沉沦,而是以一种坚韧去面对甚至忍受。“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苦难叙述中余华没有表现出对神学宗教的皈依,没有企求神的扶助,他选择的是人的承担,以乐观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这就是余华发现的“真理”,“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于是,余华在《活着》这本书的韩文版的序言里很明白的表明了他的意思: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克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作为一个被生活压榨、终日劳作的农民,他的身上有着很多的劣根性,这些都是时代和环境赋予他的,他曾经好赌,好色,也贪生怕死,没有任何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他的一生都只是为了一个小小家庭的衣食奋斗。这些都是他不可抗拒的,那么他的身上何以蕴藏着如此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他又凭着什么面对生命的苦难如此坚韧呢?或许是因为他仅仅是一个农民,他的一生都只会围绕着男耕女织、一块黄土,他朴素的人生观里,生命本就是饱受磨难痛苦的过程。但正是平凡的身份赋予他的平凡的人生观,因此,福贵以一种对“生与死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形象在余华手下或者说在多舛的命运玩弄下展现出的坚韧在无意间让我们看到了余华的真正目的:活着意义本身就是活着。

二、以坚韧达成生命本真

余华在《活着》里塑造的福贵是出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的第一抹乐观乐主义的曙光,是一种全新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坚韧,正是这种坚韧让福贵在苦难的枷锁里不断前行从未放弃。这种坚韧达观的态度在余华手下的农民身上活着,也让福贵坚强的活着,带给我们坚韧的活着的感受。福贵慢慢的被生活磨成了老人,他变得和大多数的农民一样,善良、朴实而勤劳,对生活他有了和他一样朴素的总结: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一个农民对于生命本真的朴素总结,是随着他所有的一切都慢慢逝去后被岁月沉淀出来的平和与安宁。

生命就是忍受过痛苦,在痛苦里享受过人生的快乐最后获得平静,领略人生的真谛,达到超然的境界。而“活着”是什么?这样的疑问,正是对生命本真的追问,不知道福贵是不是余华给我们的答案,但在文章的结尾,我们能看到,余华的这种对生命的本真的感触,本原的追问做了文字上的最好体现:“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平静,田间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这样的景象,一如经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后老去的福贵此时的心境,取而代之的是份适然,是份人物的宁和,是如大地般博大的胸襟。

《活着》的大地气息很浓——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得有藏污纳垢的宽容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爱与眷恋,给予与付出,生的坚韧与生的苟且…而这一切在一个黄昏的时段,经由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福贵对一个好奇的有生气的没有道德苛求的后生说出来,旁边还有一头也叫福贵的老黄牛。消失的经由追忆又再现——年轻过,爱过,错过,悔过,富过,穷过,父母,老婆,儿子,女儿,女婿,孙子,老牛——除了一头牛,福贵啥都没了,一切都有过,一切都消失。

福贵“活着”的过程尽管充满无常和未知数,尽管活得沉重而艰难,然而他一直秉承生命之灯,依然坚韧地燃烧着生命之火。他个人的火光虽然微弱,但它给人间带来无尽的暖意和美好的憧憬,我们仍能切身感受和体悟到生命的魅力,能随处嗅到扑面而来的生命的芳香。余华的小说《活着》以死亡的残酷事实提醒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远离死神,热爱生命,永不言弃。我们“活着”不仅要增加生命的长度,还要增加生命的宽度,拥有更多生命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在生命的舒展和自由中活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赖大仁.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1

[4]蒋小波.作为成规的破坏者——余华小说的一种读解[J].当代文坛,1994(05)

猜你喜欢
信念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永远的信念
信念
围墙的信念
信念,历“九”弥坚
小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