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微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14-04-29 23:34汪媛詹昱煜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云平台微课程微时代

汪媛 詹昱煜

[摘要]微时代的到来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课程模式——微课程。文章以微时代为背景,阐述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价值,并结合音乐学科网络课程资源的现实状况,探讨未来微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程;优质资源;云平台

一、微课程产生的背景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以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作为信息传播主要特征的时期。信息传播的形态从“点对面”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点对点”的网状传播,由此带来了媒介与通讯的合一、传播与接受的合一、信息与生活的合一。以“微时代”为表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不仅是信息生成方式、信息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它的变革力已经直接渗透到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对整个社会机能进行重构。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教育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使得高校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与规划从中获得了新的启示。

高校课程优质资源建设的成果典范之一——精品课程,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十年,硕果累累。然而面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现有精品课程的资源优势和使用空间正不断削减,呈现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契机下,一种突破传统教学形式、内容和编排的局限,并使之更加符合微时代特征的新兴教学模式——“微课程”从此诞生。

二、微课程的发展现况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其秉承北爱荷华大学L.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和利兹大学Kee T.P.教授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理念,即实现短时、高效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为高校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方向。

目前,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都已陆续开展“微课程”教学活动,并推出了网络“微课程”平台。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微课程”建设工作的序幕。在此次大规模、高标准的比赛中,共有决赛入围微课作品638件。这股实践的热潮同步带动了微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作相关检索发现:至2014年3月为止,以“微课程”作为标题的论文数量达80余篇,其中硕士论文5篇,发表时间集中于2012年下半年度至今,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四层面:(1)“微课程”的概念廓清与认知;(2)针对某一课程的“微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运用(此类研究成果数量最多);(3)“微课程”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4)关于全国高校微课比赛的赛事报导与分析。此外,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立项中,与微课程建设相关的项目只有5个,而2012年度数量为零。

综上可见,我国微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整体处于新兴起步阶段。

三、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价值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微课程的建设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优化精品课程资源、深化共享与共建,促进传统课程的转型与突破

在微课程出现之前,我国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国家级、省级、校级优质精品课程建成,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网络化的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应秉承精品课程的开放性、公益性、参与性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可重用性等特质,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提炼。另一方面,微课程应进一步扩大所能涉及的学科领域和课程门类,开发尚未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传统课程,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教学质量。

(二)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督促其对课程内容深度挖掘

从表面看,微课程是从规模和形式上对传统课程的微化(Micro-lesson)。实质上,它是将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了放大、细化,即将每个知识点变成闪光点。微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学的个人经验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提炼和创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信息的最大化。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具体表现为:将抽象的音乐术语和技法化解成单个或系列的小现象、小故事和小策略,实现“小”、“实”、“新”、“优”的课程特色,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并掌握。

以笔者设计的《基本乐理》微课程中的“调式”一章为例:首先是展示两幅风格迥异的中、西绘画作品,从视觉上让学生明显感受音乐风格与绘画的相通性;其次通过对中国民歌《茉莉花》进行个别音的替换,现场改编成类似歌曲《樱花》的、带有鲜明日本民间音乐风格的新版《茉莉花》,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材料对于音乐风格的影响;最后引出课堂的主题词——调式的概念,即几个音的材料围绕其中某音为中心,并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进行组合。整堂微最终拍摄剪辑后时长为6分钟,投放使用后在学生对该教学的综合评价中反响良好。

(三)以团队为单位、科技为保障,开拓知识传播途径、提供多元化学习渠道

微课程与精品课程、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它是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并以手机终端的移动使用为目的的。因此,一方面微课的制作与教师、学生、编导、摄像、美妆妆师等人物关系密切且缺一不可,它必须依靠团队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微课程资源主要依托于网络“云”平台的传播,使学生能够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要使微课程在实现知识信息多元化传播、教学形式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还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新兴的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必要的基本保障。

四、关于高校音乐学科微课程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现有高校音乐教育可共享资源进行统计,笔者发现:现有视频类音乐课程偏重于专业技能课程,如:声乐课、钢琴演奏等,而课件类课程则多见于通识性、普及性强的史论类精品课程,如:《民族器乐》《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作曲理论课程资源较少。

高校作曲理论课程主要指针对音乐的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的技术训练课程,教学内容由作品分析与实践创作两个部分构成。由于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师范类院校更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专业院校则偏重创作能力的训练。原有的传统教学和资源分配模式,使音乐院校之间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许多学生因校本资源的约束而无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求获得需要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更多信息,受到个体发展的限制。微课程的建设可以跨时空地解决传统教育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微课程资源的建设脚步,对于音乐高等教育而言显得必要且紧迫。

高校微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完善学科及课程的发展、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模式,随时、高效地学习。

猜你喜欢
云平台微课程微时代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企业云平台建设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开放性职业培训工作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