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拥有同样遭禁命运的贾平凹小说《废都》和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处女作《嘉莉妹妹》尽管相隔一个世纪,但都出现了“漂泊无依”的形象与主题。本文运用对比、阐释的方法对两部作品中漂泊意象的符号以及原因进行了解释,以探讨漂泊主题的深远社会意义。通过平衡视角这一切入角度分析了漂泊命运的原因,揭示了社会环境与人物内在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漂泊意象;《废都》;《嘉莉妹妹》
作者简介:谢倩(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方向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2
贾平凹的小说《废都》自问世以来可谓“命运多舛”,从还未正式面世时的舆论纷纷到面世后的遭禁、十三年后又解禁;从一片骂声到毁誉参半再到越来越客观的评价。这部著作所引发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堆砌、扩大,进而引发了全民“废都意识”的思考。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杰出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在其处女作《嘉莉妹妹》中描写了一个憧憬城市繁华的乡村姑娘追求理想生活的故事。此书发表于1900年,不久便因其中的价值观无法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遭禁,直到六年后方在美国重新出版。
两部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连多舛的遭禁命运都出奇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批评家及读者对它们阐释的空间变得愈发广阔。两部作品诸多的相似点为我们中外作品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两部小说“漂泊意象”的平行比较,以期探索中外作者在表达这同一主题时的异同。
一、漂泊意象
《废都》中极具魔幻主义色彩的一部分当属拟人化的牛的深刻沉思。贾平凹用荒诞的表现手法赋予牛以人的思想和精神,这头充满了灵性的动物已然成了“圣人”。它对于当下社会的理性思索,对于人本质的探究以及对于世事超然的态度,无一不渗透着哲人超凡的思想光辉。贾平凹是站在农耕社会的立场,以田园牧歌的审美态度来看待、评判“废都”的。尽管《废都》是一部正面描写城市生活的长篇小说,但仍不时流露出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本能排斥,对回归自然、乡土的怀念和向往。作品中那头来自终南山地充满了哲学思辨的牛,同小说中诸多人物一样,也如浮萍般漂泊在现代都市之中。它因离开了熟悉的自然而日日郁郁寡欢;它因无法适应都市生活而焦躁不安;它因在这喧闹、阴暗的城市中待久了,最终也逃脱不了变成一头“废牛”的命运,死去时惨不忍睹。
不难看出,来自乡村地充满了智慧的牛即是作品中众多人物漂泊意象的代表,它象征着这群尽管身在都市,但心靈却一直飘荡的孤独灵魂。庄之蝶已在城市生活数年且声名鹊起,虽算不得家财万贯但在外人看来也十分恣意潇洒,但他却说“是什么都有了,可我需要破缺。这其中的无奈和苦涩又有谁人知?他受万人敬仰,千人附和,却不得不屈从于现实,为药厂写广告,为市长写宣传材料,离作家的本职越来越远。如同那头来自田野间的牛,一腔高深的哲学沉思,满是对自由以及自我的渴求,却被迫走向更嘈杂、沸腾的城市和人事之中,孤独飘零至死而终。唐宛儿,这个抛夫弃子和“爱人”私奔的新时代女性,尽管她在庄之蝶这里获取了理解和心灵的契合,但二人终归是见不得光的。因此,她也如那头牛一样,虽然离开了乡村,开始追求新生活,但城市仍旧不是其安身立命之处,她仍旧在孤独漂泊。
埙看似在《废都》中起到的是场景烘托的效果,但事实上也是漂泊意象的一个代表。它幽怨呜咽,如泣如诉,充满了悲凉和沧桑,“……犹如投身于洪荒之中, 有一群怨鬼呜咽, 有一点磷火在闪……你感到了一种恐惧, 一种神秘……”。这哀乐般的哭诉之音就是这些孤独游魂的哭泣:庄之蝶为自己的创作生命和心中愁苦,唐宛儿为挚爱不得,柳月为命运的多舛。埙声的时隐时现就是每位主人公内心孤寂感的飘忽不定;它悲怆,则是每一个个体以及整个城市的悲剧结局的体现;它代众人发声,是每一个城市游魂心灵深处的阵痛。《废都》里的每位角色都能在这阴郁的埙声中找到共鸣,因为这萧瑟之音就是这些漂泊生命的呐喊。
据统计,《嘉莉妹妹》全书中关于摇椅的描写多达23次,在主人公出现过的每一个住处都出现过摇椅这一道具,男女主人公经常坐在摇椅里摇晃、思考。摇椅在作品中已然不仅仅是一件家具,更有丰富的意象代表意义。
嘉莉来自乡村,到达芝加哥的第一晚她曾坐在摇椅里沉思默想。小说的结尾,她仍坐在摇椅里遐想。这不断晃动的摇椅事实上就是她漂泊命运最好的代表。如同摇椅般,她的生活动荡不安:独自一人来城市打拼,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她不得不以依附男人出卖自己的灵魂来换取梦寐以求的富足物质生活。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离开了杜洛埃奔向霍斯特伍德,最终又离开越来越堕落的酒店经理, 开始独自的拼搏。嘉莉始终都没有一个安定的属于自己的家,如同那从未停止过晃动的摇椅一样,飘忽不定,无所依靠。
摇椅从未间断的摆动也象征着嘉莉命运的起伏。她落魄过也辉煌过,她孤独过也被众人簇拥过,这个来自乡村的女性饱尝人世沧桑命运变幻,而摇椅自始至终的晃动与相伴则是为了充分的向读者表明:尽管外部物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但嘉莉在精神上仍旧是先前那个孤独、空虚、漂泊无依的姑娘。
二、漂泊的命运
“感到那追名逐利的潮流在涌动着,她茫然无助,却还不清楚自己只是浮在那潮水上的一棵草”。从家乡小镇磨坊工人的女儿到百老汇女星,嘉莉一路通过自己的奋斗完成着一个女性的蜕变。她不计手段的追求着自己的物质梦想,尽管最终名利齐聚,但与此同时她也变得愈发孤独、迷惘和困惑,像孤魂一样漂泊在繁华都市之中。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写于1899年,发表于1900年,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基本完成以美、德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且进行着历史上的第二次移民高潮。正是这次浪潮催生了消费主义的诞生,而嘉莉的贪婪欲望是由消费主义的盛行、美国梦的召唤以及她自身的因素促成的。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使得人人都在向着财富盲目冲击,欲望蒙蔽了每个人的双眼。在这艰难而又满是肮脏的物质追求过程中,内心的孤寂、百无所依也同时折磨着每一个孤独灵魂。
《废都》中庄之蝶的漂泊悲剧虽不像嘉莉一样是为物质而累,但也充满了不幸和悲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已十五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经济飞速发展截然不同的是人们的思想的盲目和混乱。名利兼有的庄之蝶俗务缠身,同时与几位女性复杂纠缠。他不是自甘堕落,而是找不到出路,故在精神上一片迷茫,漂泊不定。《废都》里的莊之蝶就是嘉莉的延续,为浮名所累又无所追求,这是一种比盲目追求更可怕的迷惘和颓废。精神的漂泊最终让其不得不选择出走来逃离过去开启未来,但这游荡的身心却不曾为外界的改变而发生质变,一如既往的折磨着主人公直至生命边缘。
尽管两个故事相隔近一个世纪,但主人公们漂泊命运的原因却出奇的相似。两部小说中都存在两个平衡。一个是主人公自身内部的心理平衡,另一个是外部社会环境的平衡。嘉莉和庄之蝶原本都在各自的内部封闭圈中维持着自己内心的秩序平衡,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变得焦虑、狂躁。外界的繁荣和个人物质及精神生活的贫瘠让每一个人都逐渐脱离原本的生活轨道和秩序,慢慢走向失衡状态。但此时外部社会依然在原有的平衡中有序运行。随着矛盾的愈发激烈,当主人公们承受不了因贫困、失意而造成的内心失衡,且这种失衡最终达到崩溃临界点时,他们便开始了逃离内部平衡去追寻新平衡的征程:通过对物质的追求来抚慰内心的孤寂。于是更多的嘉莉和庄之蝶就出现了。他们不顾一切的追逐着名利,被最原始的欲望控制、摆布。殊不知,挥霍骄奢、盲目的生活只会让每一个灵魂变得更加轻浮和飘荡。为了再次获得平衡一味地以物质为目标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更加失衡的状态:漂泊无依,在城市一点点的消磨自己,直至毁灭。嘉莉和庄之蝶都在追求与社会的平衡中不断地再次失去平衡并且进入更大的不平衡以及堕落中,看似是命运的捉弄,实则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与自身意识的结果。
作为《废都》里的主要女性角色之一,唐宛儿当之无愧是最有魅力的那一个。外在既有可爱又不失风韵;时而懂事周到时而撒娇耍脾气;最重要的是她懂得如何保全男人骄傲的尊严和大男子主义。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女人,因为与潼关老家的丈夫过得不幸福,选择了抛夫弃子跟随周敏私奔,而见到庄之蝶之后,又和这位名人纠缠煎熬,始终没有得到稳固的幸福生活。唐宛儿的每一次出走都意味着抛弃过往的一切开始全新的漂泊,看似她依附的男人越来越有本事,而事实上这些男人给予她现实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他们无法给这个完美女人以真切的幸福和踏实的生活,他们只是唐宛儿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彼此共享一段快乐时光而已。周敏一味地追求自己在西京城立业,而与唐宛儿有着精神相惜的庄之蝶,却始终也无法给她一个名分与家。对真正爱情的渴望与强烈的希望摆脱漂泊不定日子的渴求充盈着唐宛儿,但这个终生逃离始终无根的女人最终仍以被无情虐待而悲惨度过着余生。
同唐宛儿一样,嘉莉表面上利用了众多男性以获取物质的丰富,可事实上她也是无根的浮萍。当她在城市里找工作遭遇挫折姐姐让她返回家乡时, 她宁愿背弃社会道德, 受人鄙夷地作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也不愿再次回到家乡。即使在小说结尾她对自己在都市的奋斗感到空虚和落寞, 心头也丝毫没有回乡的打算, 仍是在都市生活中梦想着、漂泊着。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女性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强烈冲击,在不同价值观中挣扎,苦闷和痛楚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以男人为主导的男权社会,她们在解决自身心灵苦闷的同时,还要面对男人这个强大的群体,选择了依附就是放弃了自我。无论是唐宛儿还是嘉莉,她们表面上都看似风光无限地生活着,可在暗处仍旧是一群无所依的可怜女性。哪怕有再多的光鲜,她们仍旧 “无根”;就算拥有无限财富,她们依然在漂泊。
总 结
“只身漂泊异乡外,几多辛酸谁人睬”。《废都》和《嘉莉妹妹》从作品的内容和深层内涵上都体现了“漂泊”这一主题。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漂泊的原因无不和外部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比二者漂泊符号以及作品的“无根”女主人公形象,读者会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时期,不论何种阶层,每一个人内心事实上都是孤独游魂。这样横向地比较也会使读者对作品的深远社会意义有更加全面、透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熊忠武.《废都》三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2]贾平凹.《废都》[M].北京出版社,1993
[3]西奥多·德莱赛.《嘉莉妹妹》[M]. 王惠军,王惠玲译.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3
[4]杜默君.《嘉莉妹妹》中的女性角色诠释及其悲剧根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5]刘晓峰,胡宗锋.“浮萍漂泊本无根”—《高兴》与《嘉莉妹妹》中 “无根漂泊者”意象的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7)
[6]惠静.《废都》中女性悲剧的必然性解读[J].榆林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