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毓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先学后教”无疑是体现这一理念的良好模式,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是多数老师在实施“课前先学” 时,只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回家自学,由于没有按照它所必然经历的阶段实施,因而造成“课前先学”没有起到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 “课前先学” 的良好习惯,使之行之有效,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已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循序渐进,扎实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积累形成. 教学实践证明,根据“教—扶—放”的原则,教师分成“教读—导读—裸读”三个阶段可教会学生完成“课前先学”,形成良好习惯,使独立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一)教读阶段,阅读五步扎实有效
起始阶段,学生没有先学的习惯,而且阅读课本能力相当有限,基本不懂得怎么阅读,该阅读什么,该思考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耐心地将“课前先学”安排在课堂内,具体指导学生阅读,即:教师教读,学生仿读. 在此阶段学生在阅读书本时须做到“读—画—思—做—评”五步.
“读”即逐字、逐句地阅读,尽量全面了解教材蕴含的信息. 数学语言是简练、严密、精确、抽象的,在这一阶段必须弄清教材中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各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
“画”即把教材中重要的结论和概念画出来,新课的重、难点用一定的符号进行标记,简要写出批注或提纲.
“思”即思考. 一要学会质疑,二要学会联想.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学问学问,一半在问”,只有知道自己的疑难所在,上课才会引起注意,先学的疑点就是听课的重点. 如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学生问:三种估算方法哪一种比较好?(即哪一种能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五年级“约分”一课,学生问:假分数可以是最简分数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先独立思考分析,确实有困难再与同学进行探讨或作为问题在课堂提出. 而联想则是思维的翅膀. 例如,在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先学过程中学生会联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产生“邻边乘邻边”、“切拼”等方法,课堂教学中则需要分清两种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想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做”即找一找、写一写、摆一摆、算一算. 如五年级“因数和倍数”,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就要动手写一写几个数的因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三年级“面积”中先估计课桌的桌面有多大,再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动手摆一摆. 而计算教学中教材出示的例题和做一做都需要动手算一算.
“评”即对先学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自评,也可以和同学互评. 练习做得对不对,应该再和书中对照. 如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有的孩子写出笔算竖式和课本上的例题不同,就要想一想哪里不对,教材中的笔算方法我是否都明白了.还可以在小组互评中寻求帮助. 自评和互评让孩子反思阅读的过程,调整阅读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导读阶段,依托问题方向明确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课本的能力后,方能安排课前完成“先学”任务,但不能一下子就放手,学生的先学能力还在成长阶段,还未完全成熟,仍需教师“扶”一把,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获取一些新的知识. 因此,教师须事先给出“导学提纲”这一拐杖,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方向,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的地方多分析、多思考,還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 而要设计好导学提纲则需要教师能认真研读教材,切实把握好重难点,并能结合学生实际.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导读提纲:(1)认真观察例1的图表内容,你读懂了什么?(2)思考例1(1)问题,该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还有其他列式方法吗?(3)你会计算吗?试一试看.(4)比较课本中小林和小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点. (5)你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设计“导学提纲”要遵循先具体再逐渐简单的过程,导学提纲的内容要让学生接受,真正起到思考性的提示,不能繁杂,形式可以多样,让学生感兴趣.
(三)裸读阶段,独立思考彰显个性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已经积累了阅读能力和经验,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前独立裸读就是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在没有任何导学提示下,自主多角度思考问题,自主生成问题. 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掌握阅读的方法,能按照教材的提示独立完成例题未完成的内容,写出与教材不同的解法,回答书中问题,尝试完成做一做,会质疑问难,能尝试概括结论,能尝试寻找规律,能尝试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此阶段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展示其潜能和智慧,彰显其个性和灵性. 这一阶段要注意学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即“能学”.(2)要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即“想学”.(3)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即“会学”.
二、先学后教,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一)问题集中,针对性教学省时高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先学后,学生往往会集中在某个问题上感到困惑,通常这就是本节课知识的难点处,而这时,正是实施针对性教学的最佳时期.
针对性教学即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首先,必须对“课前先学”进行检查,这既是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肯定“课前先学”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过程. 其次,在实施针对性教学时,教师仍需有意识地搭建组内互助和组间互助的平台,发动学生借助他人的力量协助解决问题,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参与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
例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前预习内容:22厘米的线段任意剪成3段,尝试围成三角形,思考: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三条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对围不成三角形的,多数孩子能意识到是由于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而当其中有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往往草率地认为可以围成三角形了,大多数孩子都忽略了需要“任意” 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此段教学重点需放在辨清“任意”上. 在时间分配上,由于教师做到了张弛有度,轻重有别,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保证了课堂后期有时间拓宽知识,进行有层次的巩固练习.
(二)策略多样,探究性教学明辨是非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然而,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常出现问题单一、探究不充分或者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被动探究的现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先学”后,课堂呈现出显著的“开放性”, 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先学,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参与性学习中的各种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有时更是出现教师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例如,六年级“立体图形体积复习与整理”这节课,学生在课前先学中绘制出的知识网络图呈现出箭头式(单向、双向)、连线式、表格式、文字式,有的完整,有的不完整,这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造成的. 利用这个生成资源,我并不满足于台上两个小组学生的汇报,而是组织全班学生观察比较几种网络图,提出思考问题:你觉得好,好在哪里?你觉得不好,有什么可以修改的?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表格式和文字式难以表达出体积之间的联系,单箭头网络图表达意思不完整,最后全班达成共识,双箭头网络图能同时表达出立体图形体积推导和转换的关系. 正是这种开放性解决问题的策略,真实展现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复杂性、挑战性和生成性,也正是这些问题素材使探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得到了保证. “课前先学”,在新课程新理念下被赋予新的生命. 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还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