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菊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当代社会,语文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要实现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的提出使语文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递语文知识方面,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整合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对策
在现代化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的当代社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具备塑造学生灵魂的作用。具体来说,语文教材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素材与人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二者的整合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
除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外,语文学科承担着塑造学生高尚灵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有效整合是必然的。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师生关系的重建,以和谐民主为导向,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权威——专制式关系,这使学生对高高在上的教师产生敬畏、甚至是恐惧的不良印象。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很难对教师敞开心扉,倾诉心理问题;教师也很难发现学生心理的不良倾向,做好指引、疏导工作。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重视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温馨的教学氛围,这是实现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前提与基础。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积极利用蕴含其中的心理健康素材
语文教学具备人文性特征,有助于对学生产生情感熏陶,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高尚的价值观。首先,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深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我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其中的文章篇目经过了时间与岁月的淘洗,经过专家学者的层层挑选,除了具备语文知识外,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的道德,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大有裨益。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有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蕴含着浓浓的同胞感情与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因此,教师在教授小学语文时,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生词、修辞等,还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心理健康素材,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组《丑小鸭》一课时,要使学生从丑小鸭变天鹅的经历中学会发现自身的优点,建立起自尊、自信意识,这种自信的心理会使学生获益终身。最后,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走向,从而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学生最近为成绩出现下滑感到焦虑时,教师要从教材文本出发,通过具体的案例启发学生,转变消极的心理倾向。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上,语文教师需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语文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实现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在这个实践平台上,教师更容易通过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不良倾向,从而抓住机会,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由于具备直观性、生活性、情境性等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例如教师在举行语文诗歌朗诵比赛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欣赏不同的朗读风格,在同伴出现错误时要尊重他人,不能嘲笑他人的错误。这样,诗歌朗诵比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诵能力,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欣赏他人等,这种友善的心理是学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再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包含《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以及《花的勇气》,教师在讲授这组课文之后,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用心发现自然的生命力之所在,引导学生建立起敬畏自然、热爱一切生命的心理品质。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保证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
语文教育是一个立体、全面的过程,除了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外,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评价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在实际中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传统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成绩与名次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这种僵化、单一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教师不易了解每一位学生,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使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评价这个平台,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保证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實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应当进行赏识教育,即抛开学习成绩的束缚,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与长处,进行赞赏与激励。长此以往,教师的赏识教育与多元化评价能够使每一位学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建立起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二,教师要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价中重视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期中或期末,要贯穿学生发展的始终。这种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发展,并且进行不断的反思;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抛弃旧我,建立新我,在心理健康方面不断发展。
结语:小学语文教育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与一体,对塑造学生高尚灵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改革意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第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积极利用蕴含其中的心理健康素材;第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最后,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保证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亚芬.语文教学中的一片新天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2]李铭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学周刊.2014(09)
[3]毕淑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学语文教学出发[J].学周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