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孩子一个和谐的未来

2014-04-29 00:44史灵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陪伴

史灵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陪伴

“星期天我写完作业,爸爸妈妈都在加班,也没有小伙伴和我一起玩,我很孤独。”10岁的冲冲随父母到宁波两年了,目前在暂住地附近一所公办学校就读。

随着浙江省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个特殊群体规模越来越庞大。为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发展和思想状况,笔者专门选取了区域内一所公办学校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分析

在被问及“经常在家做什么”这个问题时,71.6%的被调查者选择“看电视”,选择“在家看书或做作业”的占33.4%,选择“和伙伴玩”的占29.4%,选择“自己玩游戏”的占11%,选择“和父母在一起玩”的仅为6.6%。有184人(71.6%)表示父母“没时间照顾他们”。事实上,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除工作外,外来务工家庭很少从事娱乐、体育及社会活动,精神生活极为贫乏。

调查还显示,有了烦恼愿意“和父母说”的为79人,仅占30.7%;他们中有98.6%的孩子平时能帮父母做家务;平时总是能听父母话的占74.4%,只有8.0%的人表示经常和父母吵架;大多数人表示父母对学习管得很严,有14.3%的孩子表示父母会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打他们。由于外来务工者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比较低,他们不懂得对子女的教养方法,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当孩子犯错误时,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孩子更喜欢学校生活,更愿意向老师和同龄人倾诉。

在被问及自己的愿望时,有195人(75.9%)回答“考好成绩”“将来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赚钱分担父母的生活压力”等。这反映了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他们在心底已经强烈感受到父母谋生的艰辛,意识到父母文化水平低是造成这种不利地位的原因。尽管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认识还比较简单、感性,但他们通过父母的经历对自己的不平等地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比父辈更渴望改变现状,融入城市社会。

二、思考建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学习的榜样。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价值观的确立、知识的接受、爱的获得、社会的认知等许多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大多数外来务工家长已经认识到孩子在自己身边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不少家长抱着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忽视与学校的联系,甚至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陌生的新环境,孩子努力克服着心中的不安与焦虑,承受着父母寄予他们的较高期望带来的无形压力,同时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心和指导,因此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感到理想无法实现时,他们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而导致心理偏差的两种极端看法均令人担忧:一种是“我不如别人”;另一种是“别人对不起我”。这样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反社会的心理倾向。为此,笔者建议外来务工家长:

1.给孩子留点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跟父母待在一起,是亲情的力量促使他们努力适应全新的环境。家长们不仅仅要从物质上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要主动关心孩子的成长需要,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享他们的成长体验,必要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孩子犯错时,不能出口伤其心,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那种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呵斥、打骂的做法,非但不能帮助孩子纠正不足,反而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带孩子出去转转

许多家长深受文化程度不高之苦,因而每天把孩子绑在课本前读书,既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社会也是一本书,融入社会更是生存必需的技能之一。融入的关键在于主体适应,重点在于行为改变,对此家长责无旁贷。家长应尽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带孩子到处走走,从住处周围到所在社区,再扩大到城市各个公共场所,和孩子一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逛逛超市、公园,与孩子一起学习适应新环境的制度与规则,改进不符合城市文明新风尚的生活习惯,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引导孩子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城市主流文化与市民,尝试用城市主流文化的视角去分析和认识所遇到的人和事,增强城市“主人”意识,从而尽快实现由流动人口到“新市民”的转变。

除此之外,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决不能回避人与社会的阴暗面,在家中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安全知识,通过身边的案例让孩子保持警惕,提高分辨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这也是孩子将来生存必需的重要技能之一。

3.帮孩子正确交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也离不开同伴。同伴间的互动也是儿童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外来务工子女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言行举止不如他人大方得体而感到自卑,不敢与人交往,这时候最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家长无法代替孩子,但可以为孩子牵线搭桥,创设经常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机会,如邀请孩子的同学一起过生日、包饺子,鼓励孩子和附近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参加社区活动等。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在一旁观察,一则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树立自信心,并为他们结识新朋友提供机会;二则观察孩子的社交方法,及时引导孩子真诚待人、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当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也要注意朋友的品行,家长可以委婉地提醒孩子慎重择友的重要性。

4.许孩子一个和谐的未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模仿和认同,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教师、同伴的行为、语言等。家长自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如彻夜打麻将、抽烟、乱丢垃圾、与人争吵等,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恶劣的影响。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不仅要在经济层面力求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还要身体力行,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一方面,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针对社会需求掌握一门技能或手艺,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摒弃原有的不适应流入地生活的消极思想和观念,熟悉和遵守社会规则,切实加强自身法制和维权意识,积极参加社区、工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与爱好,建立比较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外来务工家长在家庭教育知识方面的不足与渴求。公平与融合是社会的基础。希望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能够积极创设条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此基础上,创造机会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了解和信任。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流动人口、关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促进新老市民不断“融合”,凝聚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小学,宁波,315807)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是一味最好的药
陪伴
最值得珍惜的,是无声的陪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