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请勿太“勤”

2014-04-29 00:44陶弘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陶弘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生存技能;生活技能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劳动是增强体质的手段”,这一节的内容引起了我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深思。在过去,劳动离孩子们很近,学校的大扫除、家中的家务活,他们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还有许许多多赞美劳动的歌儿被他们轻快地哼唱在嘴边……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似乎离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了:教室桌椅歪了无人摆正,黑板脏了无人擦净,地上有了纸片无人拾起……学生们没有了卫生意识,更缺乏劳动观念。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天生就偷懒怕累?当然不是。这种现状是我们的家长一手造成的。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在当今孩子的身上出现了异化,做父母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过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目前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些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劳动,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只能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卑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能“专心”学习,把孩子必要的劳动,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全包了下来。孩子劳动的机会被剥夺了,久而久之他们习以为常,认为生来就该有人伺候,劳动意识荡然无存。一些孩子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从早上起床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孩子到了十三四岁甚至连洗内裤都要由父母代劳,更别说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如是,家长们的一番“苦心”却埋下了“苦果”:孩子好逸恶劳,依赖性强,高分低能,赶时髦,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看不起体力劳

动者……

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过分溺爱孩子,过分削弱、轻视劳动教育,势必给青少年留下“后遗症”。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担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劳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因此,家长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参与并热爱劳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家长们不妨从细微处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思想、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让劳动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父母要真正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就必须帮助孩子树立牢固的劳动观念,以激励和维持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父母可以讲讲“朱德的扁担”,讲讲邓小平同志做钳工的故事,讲讲刘少奇与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故事,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光荣、劳动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进工厂、下田地,学习工人、农民勤劳、俭朴、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不仅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更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日后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和事业等方面。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家长要转变观念,该放手时须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们应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让孩子通过“自主劳动、自我管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既让他们时常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甘甜与美好,也为接受更大的磨练和挑战作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毕竟孩子的人生要由他自己来走,高质量的生活要靠自己来创造。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事,如择菜、擦桌子、拖地板……从做家务事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劳动还可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学会关心体贴父母,养成珍惜他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当孩子已经掌握一定的家务技能时,可以试着让他做一周的主人,比如由他决定做什么饭菜并负责采购等。当然父母也应该接受他的支配,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父母平日的辛苦,对家庭生活才有更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加热爱劳动。

如果家长总是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差事,那么孩子肯定不会觉得干家务活儿会有什么乐趣。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当好表率。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还应该定期打扫楼道公共区域的卫生。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不仅要督促孩子参加,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参加,并且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良好的行为影响孩子。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同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也应该承担职责。笔者曾到过一所学校,看到一群孩子在玩纸叠的飞机,孩子们玩得很认真。我问他们学过叠飞机吗?他们告诉我,在幼儿园学过,现在忘了,所以没叠好。我又问,劳动课上你们老师没教吗?孩子们摇了摇头。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的心隐隐作痛。

笔者记得20世纪70年代上中小学时,校长和老师经常带领学生们走进田间地头支农,摘玉米,割小麦,除杂草……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当今学校虽不提倡20世纪70年代的“半工半读”教育,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劳动教育。盼望除常规教育教学外,学校要恢复和加强劳动课,建设劳动基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邀请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知识。我们应把学生从“笼子”里解放出来,课堂不能囿于教材和教室,社区、工厂、农村、博物馆、田园、动植物园等都应成为课堂,把课堂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父母现在可以替代孩子动手做事,将来却不能替代孩子在社会上独立做人。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是父母们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品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锻炼的机会。家长们,请在家里多给孩子创造做家务活的机会,多让孩子拿起扫把扫扫地,多给孩子“灌输”劳动的意识,让我们的孩子能自己独当一面,将来回过头来,你会觉得很值得!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城南中学,绍兴,312300)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