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红
摘要: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试图尝试组织高中学生直接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并以此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既提高了校本课程的适切性、人本性,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阐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相关理念的理解,勾勒了学生创编活动的指导过程与关键点,汇集了学生创编教材的初步成果。
关键词:校本课程研发;学生主体地位;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54-04
高中新课程理论指出:校本课程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能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作为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提高校本课程的人本性、适切性,凸显学生主体性成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尽管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新课程中提出的校本课程目标还是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一、源自现实的观察与思考
资料研究表明,目前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做得好的学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相对较好。这些学校的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为:在校本课程开发前期作为学习兴趣的被调查者;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作为受教者;在校本课程评估中作为课程效果的反馈者。这些学校中,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依靠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的实际质量其实主要取决于教师。
由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有着不同的视角,所以学生真正的、大量的需求往往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因此学生常常以不选这门课、听课走神、厌学、轻视校本课程学习等来表达他们对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态度。更有甚者,有的学校为了加强应试教育,部分教师把校本教材编成了学科知识的加深与拓宽,繁、难、偏、旧,使校本课程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兴趣,也成了不能落实的课程。
张雄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教师该如何当好这个媒体呢?
近年来,笔者试图大胆突破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局限性,尝试组织高中学生直接参与编写校本教材,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更大的参与权与话语权。基于重点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笔者连续组织三届高二年级生物选修班的学生,由他们亲自研发校本课程,通过创编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引发了校本课程研发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考与实践。
二、学生创编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的价值思考
1.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思考
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把思考的权利、动手的权利、交流的权利、阅读的权利、质疑的权利、研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还要把参与权与话语权还给学生。所谓参与权是指,学生要有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个人话语权是指,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有言说的权利,即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基于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校本课程各方面的理解和建议,并且他们的话语能够真正地被发出、被听到、被重视。
对于大多数高二学生来讲,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虽然还不够成熟,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个性,他们最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把他们培养、转化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主体,对增强校本课程建设的适切性、人本性是很有意义的。
2.对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编写价值的思考
资料研究表明,近年来,关注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学校和教师正逐步增多,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内容主要局限于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的生活化研究等等,而较为系统的生物学生活化校本教材相对较少。
生活化的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常常在课后饶有兴趣地讨论、提问,更多的是提出了大量与他们的生长、生活、学习相关的生物学问题,有一些是学生当前阶段敏感的生理、发育、健康等问题。不时会有学生亲自动手自主研究一阵子,有时还会不可避免地因为有限的生物学知识而误读生活与科学。这给笔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视角。
我们编写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属于学科类校本课程。教材内容要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观察与理解自然;要能够引导学生遵循生物学规律与方法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用生物学的视角解读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要能够激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生活的理念,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和技能。
3.学生创编校本教材之于学习方式转变的价值思考
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让学生直接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学生将全程参与编写的各个环节做法,将为学生创造促成学习方式转变的极好机会。因此,笔者以让高中生物选修班的学生为普通班高中学生编写“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为抓手,开展了初步的尝试。
这里所说的“学生”特指笔者执教的高二生物高考选修班的学生。让这些学生首先参与尝试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们比普通班学生掌握相对更为深入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所以直接参与研究与编写能促使他们“以学致用、致用促学”。另一方面,他们除了能以“表达兴趣与选择”、“作为课程实施的对象”、“反馈课程成果”等形式参与之外,还能以“学生兴趣评估”的组织者、校本课程构建者、课程文本编写者等身份,更深入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发中,因而成为研发的组织管理者和课程创建者。再者,学生直接参与调查、规划、编写的校本课程可能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兴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现代学生的阅读交流习惯,也将会更有利于本项校本课程的广泛实施。
三、 抓住学生创编校本教材的关键点,开展写作指导
学生在创编过程中学习兴趣的保持、科学性的把握、创编经验的体验与积累等,都关系到创编的进程与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创编过程中的关键点,有效开展写作指导,才能使纷杂的创编过程转变为有效、持续的学习活动。
1.激发并整合两个兴趣点
笔者先从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入手。生物班学生的热门话题是: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在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学生特别感兴趣问题时,生物班的学生发现,用他们已经掌握的、或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青少年学生经常困惑的生物、生活、生命等问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而且是他们有一定能力去尝试的事。于是,笔者组织生物班学生针对本校全体高中生开展一次“你对哪些生命现象好奇?”的调查,以摸清大部分高中学生生物学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点。
但是,学生显然对要把这些兴趣点编写成相对较为系统的校本课程学习教材心存畏惧。笔者通过向学生解释研究与写作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介绍编书的基本环节和技巧,客观分析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对策等,使学生的畏难情绪有所化解。同时,笔者通过一份热情洋溢的倡议书,进一步巩固学生研究与写作热情。倡议书的最后这样写道:“知识不是为考试服务的。在中学时代就尝试一次编书的经历吧,当你的名字变为铅字的时候,你一定会为自己骄傲的!老师希望你在这次尝试中的感悟对你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有所启发,更希望这本书不是你此生唯一的著述,而是你著书立说的开始……”虽然这只是几句鼓励的话,但极大地激发了生物班学生的写作兴趣。
2.把握科学性这一课程内容的核心点
科学性是任何一本科学教材的根本和核心。有的生物学校本课程将植物标本的制作、竞赛的辅导、生物学实验等混杂在一起,就会使整个校本教材显得凌乱。也有一些校本教材在科学细节的严谨性上存在不少的漏洞。
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写作培训时强调了两项科学性要求,一是注意宏观写作体系中潜在的生物学体系与脉络的科学性,可以一条科学生活的脉络作为写作主线,使教材在科学体系上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不可东打一榔头西打一棒子,把相关生物学知识做简单汇总。二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与编写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踏实、严谨、细致的态度,努力做到对生活中生命现象的解读是科学的、准确的,从而保证教材在知识细节上的科学性。对学生提出了遣词造句应符合生物科学表达的基本规范,要能够传递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图例的选择要真实、准确,要与相关内容相匹配等要求。
这两项科学性要求,使学生创编的教材初稿中的科学性失误减少到了最低点。而教材科学性的全面把握还有待于教师对教材的修改与最终的审定。
3.有序落实编写过程中的操作点
笔者认为,抓住创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操作点,对学生开展创编指导,能够使学生逐步体会创编过程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从而真正体验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学习乐趣。同时也能使创编过程化难为易,有序开展。
(1)开展生物学校本课程学习兴趣调查。笔者先指导生物选修班学生通过学习兴趣调查,了解掌握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设计提问、发放问卷等形式,汇集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然后通过归类分析,选定了写作内容。这一做法使我们的校本教材编写能切合我校广大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成编写栏目,明确写作体例,开展小组学习与研讨。万事开头难,针对学生的能力也有差异的事实,笔者先组织了编写核心小组的同学,对收集来的相关生物学问题整理分类,确立科学写作的栏目。然后由编写核心小组的同学对全班同学按小组的形式进行写作分工,明确相对统一的写作要求。然后,各小组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文字写作、科学性审核等环节,完成各小组的写作任务。这一环节使每位学生都有了参与编写的机会,也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充分开展。
(3)编写核心小组审稿,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编写核心小组的同学相对学习能力更强,他们在汇总各小组的文稿后,要认真完成修改、审阅等任务,最终形成教材初稿。笔者发现,在这一环节学生的互动相当生动,有退回重写的,有开展科学性争议与讨论的,有商榷配图的科学性的等等。这一环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化,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4)教师对教材科学性的终审。以上前三个环节通常历时三——四个月的时间,当这些学生进入高三学习时,笔者便会接过教材科学性的最终审核任务,这也是保证教材科学性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还会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对教材进行包装,如设计封面、作序、署名等等。
四、 成果与感悟
三年中,笔者共组织学生创编两册高中生物生活化校本教材,一本书名叫《高中生健康实用手册》,已由内蒙古出版社正式出版;另一本暂时定名为《生命—生活—生物》,正在创编中。学生首次创编的校本教材从内容上看虽然相对浅显,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形式也相对生动活泼,比较符合当今学生的阅读口味。笔者清晰地记得,学生第一次拿到他们编写的《高中生健康实用手册》一书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看到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编者栏目里时,他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校本教材中的“心路历程”一栏中的表述更是反映了他们创编过程中的最大收获与真实体验,文中这样写道:能够在高中阶段,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编撰这样一本有意义的生物学科学读本,对于我们而言,是极富成就感和纪念意义的。编书,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写作、阅读能力,而且更可贵的是,我们因此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合作意识。在整个编书的过程中,我们也曾有过迷惘,有过彷徨。例如,同学们提问的能力参差不齐,问题的质量和方向有时也会有所偏差,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常常使同学们力不从心……像这样的困难,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无所不在的。但是,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曾放弃——因为我们怀着一颗对于生物学学习无比热爱的心!读本虽小,但它凝聚了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汗水,是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思想结晶。我们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们从中学到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体验到了不断学习、探究创新的乐趣,培养出了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凝聚力。这份收获,我们将铭记于心。
当他们充满惊喜与自豪地彼此交流时,笔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是教师开展研究实践的前提,校本课程研究为教师开辟了大胆创新的舞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校本课程的理念与方法才会得以真正落实。同时,学生的收获与体验能不断为我们的校本课程研究注入活力,会使校本课程的理念、方法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笔者的研究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