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摘要】 本文以数学教师反思意识的缺失为例,浅谈反思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反思意识提了四点建议,便于教师增强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关键词】 反思意识
在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面简称新课标)中提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数教师是以教出学生成绩为主,很少能体现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也很少有教师去反思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这说明了现在教师不善于去反思,更甚至没有去反思的意识,即反思意识的缺失.
一、何谓意识,何谓教师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景的能力.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它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即作为具有自觉性的思维. 教师的反思意识即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和总结(即具有反思意识),那么当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产生冲突时,教师的反思自然就会发生,其观念和行为就会得到相互影响和调整.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由此可见教师拥有反思意识对教学大有裨益.
二、 数学教师反思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标中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在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笔者观察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只会运用公式,而不会用公式进行推导创新,所以在题目拓展之后,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解题,而在教师讲解完题目后,学生都会恍然大悟,原来课本中的公式还可以这么转换运用. 这种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培养的不足. 这也使得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反思如何才能培养这些能力. 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反思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定律,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a + b + c = a + c + b = …,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解题得出正确答案而直接教给他们这些定律. 学生渴望各种不同的知识,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个海绵,你给什么,他们就能吸收什么,但是你不能为了塑造出模型而在他们的大脑上固定模型模板.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塑造出这些模型来. 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这一系列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 而实行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具有反思的意识.
三、教师如何增强反思意识
(一)了解反思的本质,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由于对教学反思的本质没有充分了解,教师对教学反思处于一种茫然状态,再加上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都是完成任务,应付了事. 久而久之教师的反思意识越来越薄弱,被形式化了的教学反思也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只有教师认识到反思的本质并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其中,才能更高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盲目“跟风”
有些学校规定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反思. 但当问及教师课堂反思有怎么样的价值,自己反思后有怎样的收获时,有些人却表示大家都说“课堂教学反思能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可以提高下一阶段的教学效率”,就连他们写的教学反思大多数也是从网上或书上摘抄的常用语句. 他们直接搬来别人言论,从来没有从本质上思考课堂教学反思,从不质疑他人的想法的正确性,人云亦云,这样的盲目跟从对于教师来说是无法具有教学反思意识的. 不要盲目“跟风”才能有自己的主见.
(三)提高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 具体说,就是有“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进而也才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途径与策略. 教学反思就是以平时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对象的,因此问题意识是教学反思的关键.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避免问题擦肩而过抓不住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提高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反思意识.
四、增强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
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 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 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 因此,正确的反思意识,强烈的反思意识,是形成反思习惯的前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广,杨宏丽.上好课应知应会[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5-283.
[2]任勇.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