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摘 要: 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物理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一、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克林说过: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形成概念,获得真理。教师将科学探究融入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变,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而这正切合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科学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方法,旨在培养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探究奠定坚实基础。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大致经历以下阶段: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成败,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会乐意学并积极思考,才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有趣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例如:《大气压强》课堂教学时,设计如下实验引入新课:两个一样密封较好的茶壶,装相同适量的水,把一个茶壶盖上的孔密封起来。请两位学生演示,分别向外面倒水,比一比谁倒出的水多。结果有孔的水很容易倒出来,而堵孔的水很不容易倒出来,这种差异实验现象使学生心中产生大大的问号。这样有趣的引入,启迪了智慧,发现了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探究。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全貌,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缺乏兴趣,甚至讨厌做实验。而探究性实验,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探究。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其思维方式得以训练。学生首先要对所探究的物理知识提出假设,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一边实验一边探究,从中发现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现者,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长远发展。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注意点
1.戒急戒躁,稳步推进。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稳步推进,探究内容要由易到难,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要由强到弱。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本,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只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刀切”,对所有问题都进行探究,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否则教学就会流于形式,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知识的接受。
2.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导之有度”、“导之有据”。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是知识探索的主体,是课堂教学高效推进的内动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教师要积极引导、积极组织,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当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应适时点拨,寻找对策,使学生的探究尽可能地获得成功,但要注意“导之有度”。当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做到“导之有据”。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长华.关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3]罗永会.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