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历史及现状分析

2014-04-29 00:44唐忠陈春莲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高校

唐忠 陈春莲

【内容提要】 我国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源自于发达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起步、正规化和深入开展等阶段,在一定历史时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标准与主体不全面,评价过程与效果缺乏反馈整改,评价体系与教师发展等问题,仍值得深思。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评价 历史与现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五维一体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研究与构建”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唐忠,工学博士,教授,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控制;陈春莲,管理学博士,讲师,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教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9-0029-03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陶西平在《教育评价词典》中定义了评价的概念“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何为评价的价值,即对凝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劳动成果的价值评判。陈玉琨在《教育评价学》中说“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可见,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是指导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

一、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回顾

封建科举制度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教育的缩影,它开创了人才评价及选拔之先河,在教育评价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科举制日益成熟并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选拔高水平治国理政人才的唯一体系。19世纪西方列强的侵略,带给国人西方教育、科技进步的强大震撼,我们通过西学中用、洋务运动等方式借鉴和掌握西方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教育评价雏形。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灭亡,新教育运动相应而生。国人将外国教育的测验量表引入国内,并创立了相关的研究会,并在实际的教育发展中实践,取得了一些进展。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曾颁布相关的规定,对中小学的教育考试进行了规范和量化,探索着中国的近代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中国走上了苏联模式的中国教育探索之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然沿用着苏联的教育模式。

1. 恢复阶段(1977年-1983年)

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高等教育制度亟需改革,重新建构教学评价体系,指导教学活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传入国内,不少学者先后翻译了欧美国家及台湾地区有关教育评价的研究著作,向国人全面介绍了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及国际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现状,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充分借鉴外国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学评价工作快速而有序地发展。“于是,我国在吸收国外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恢复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管理等学科,这就为评价的恢复和兴起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评价还未形成专业化和常态化,从全国的情况看来,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力量。

2. 探索阶段(1984年-1989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从国家、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越来越意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评价工作的迫切性。自80年代初以来,许多教育界专家和学者通过书籍、期刊等方式,陆续翻译出版、发表了介绍外国及港台地区开展教学评价的成果。在系统地引进和学习外国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教育评价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地开展:全国第一本关于教育评价的专业杂志《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创办;第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评价研讨会“高等工程教育评价问题专题讨论会”顺利召开;此外各高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和增强专业竞争力等问题,组织开展了相关的教学评价工作,“一些高等学校还进行了综合评价的有益探索。例如,同济大学进行了重点专业评审;兰州大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西安交通大学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对教学工作进行过程评价等等。”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原则。同年11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开展高等教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工作开始步入正规化。

3. 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1990年11月,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各类高等院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性的规范。1991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对各类学校的教育评价工作进行了规范,给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提供了依据。两个规定从学校开展教育评价的制度到具体的实施都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施行,文件指出了教育评价的地位、作用是“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至此,全国各省市、各类高校相应成立了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评估研究机构等,对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深入实践,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如“上海开展了对高等学校的财会、计算机和管理专业的评价工作;全国性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也步入正轨。”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大众化改革,增加招生人数、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化成为主流。但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强调和重视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行政化问题

我国高校组织机构行政化是影响教学评价体系行政化趋势的根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行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评价主体的行政化根源于我国特有的行政模式。评价主体行政化表现为:评价组中行政人员较多,学校各级行政部门(处室)的领导在评价小组中担任重要职务,真正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虽然也参加到评价小组中,但是只有个别教师代表。因此评价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评价倾向性问题,不能代表全体教师的意愿。另外,评价成员行政化必然导致评价方式、内容出现行政化倾向,“在评价过程中,有些领导成员对所评价教师的讲授内容并不了解,有些专家成员不是本学科的,因此,评价只能停留在形式上”。此外,评价形式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采取量化形式进行考评,包含教学工作量(课时)、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等量化指标,这种过分依赖量化的评价形式导致教师过分追求数量指标,不惜一切去完成评价数量化指标。为此,以科研成果代替教学质量,学术论文数量大于质量,教学工作也被忽视。

2. 标准化问题

评价标准化问题是当前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标准化即评价标准统一化,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不同专业之间评价标准差异不显著,甚至不同的学科专业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与学校长期发展目标相吻合。不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顶层设计,教学评价内涵的设计应体现学校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并对细节进行及时调整。其次,应该与学科、专业相适应并科学全面。片面性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不同高校之间教师评价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应该结合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层次、学科分布等的实际情况,教师评价内容的确定应该结合实际突出特色,避免雷同。第三,注重以学生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学生和教师同样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不能顾此失彼。只注重学生为核心的评价方式,难免会出现评价不客观、随意性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有效性,甚至个别不负责任学生的评价,可能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注重学生评价为核心的基础上,强调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环节,对客观正确地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

教学评价活动的初衷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和提高学科、专业和学校发展。评价并及时反馈和整改,才能体现评价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否则评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流于形式。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整改不及时也是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评价结果不仅作为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参与评优、级别调整和工资奖金的依据,而且是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价可以给师生提供有关教学目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的信息,以使师生调节自己的行为”。现实的情况是,参与评价的教师往往只知道自己所获得的评价等级,只要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就不求甚解,更不知道自己在评价中哪方面占优,哪方面不足。本应通过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来改进和提高教学、科研活动的水平,不断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因此,高度重视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本身就是对教学评价的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高校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