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娟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作用巨大,同时数学成绩又是步入大学不可或缺的敲门砖,本文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个视角进行思考,力图在新课程背景下谋求高效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中数学;改革;有效;思想方法;思维;能力
当前高考模式下,数学在高考中的权重很大,搞好数学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成绩,新课程又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呢?本文从新课程的要求和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就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多元化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知识目标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什么作用?实践经验表明,教学目标是课堂探究活动的指向,同时又对教学活动有调剂作用.
如何确立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材出发,将内容分成三六九等,哪些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哪些内需要掌握,哪些内容需要学生会运用.
其次,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以学习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多项基本数学能力(运算、空间想象、逻辑思维、解题等能力).
此外,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知探究、获知过程,丰富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在正确的情感、态度作用下发展数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知识应用意识,课堂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其探究、建模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迁移到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形成稳定的、内在的数学素养.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等比数列”时,从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要达成如下几个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各数字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2)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迁移过来,自主观察等比数列中数字前后关系,根据观察猜测通项公式并予以验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从生产生活出发,以培育水稻种子为原始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重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有效的教学必然是师生关系和谐,教学组织方法得当.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知识的灌输,看似醍醐灌顶,其实由于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效果不佳,知识属于单向的传递,知识只是作为短时记忆储存在学生的记忆表层,时间一长由于获知过程缺乏情感的参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步入高年级出现分化的根本原因,原先在高一会做的题目到了高三反而不会做了.
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呢?
首先,应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课堂教学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情境的设置,旨在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实施自主探究获知.
其次,要注重教学媒体的多元化设计,如何提供学习资源,这个也是教学组织方式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习得并掌握一些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注重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数学教学的可视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
一节课结束了,效果如何?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这班学生底子太差了,讲了半天学生都还是不会.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关注学习的结果.听课的老师评价的是上课教师板书是否规范、工整,教学内容是否完整,有没有科学性错误,讲课的条理性是否清晰.其实,这样的评价是不科学的,新课程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对一节课的评价重点应评价学生的学,然后还要评价教师的导.对于学生的学,关注点不仅仅是学生有没有学会知识这一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如何,学习态度是否积极.
笔者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结构、手中有方法”,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与人合作,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所有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均获得了最大化发展,并进一步生成要学习的心理欲望,这样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入手,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强化管理,完善评价体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实现数学知识、能力、情感和素养的最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
[2]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3]张淑华,柳福提.对探究式教学的理性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