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

2014-04-29 00:44邓彦睿彭红梅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演唱处理声乐作品艺术特征

邓彦睿 彭红梅

【摘要】歌曲《多情的土地》自上个世纪以来不断被各知名歌唱家演绎诠释,足以说明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文章将从时代背景、艺术特征、演唱处理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的鉴赏剖析,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并以这部作品作为范例学会如何在以后的音乐学习和歌曲欣赏中对作品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处理。

【关键词】声乐作品;《多情的土地》;时代背景;艺术特征;演唱处理

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潮流中,总会有一些象征那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艺术作品都会被时代这个大的浪潮所淹没。但是我所要说的这个艺术作品是经历了时代的冲刷,在当今依然没有褪色的一首歌曲,这就是《多情的土地》。施光南和任志平在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举办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曲。在那个时代浪潮中,施光南的作品经久不衰,在那个时代中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时代背景

对于《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的学习来说,声乐作品的学习和演唱相当于对艺术作品的二次创作。而我们如何学习这首歌曲,我想先介绍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是在什么状况下写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80年代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全新的时代,带给国人的是完全陌生的生活。那个时期大量的陌生事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音乐作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歌曲的形式题材都有了很多的改变,不会再有歌曲被扣上“靡靡之音”、“修正主义”、“黑色回潮”的帽子。那个时代很多艺术都是追逐西方流行音乐的浪潮的。然而施光南先生却在那个时期写出了很多描写人们生产生活的歌曲,并没有随波逐流。在那个时期里,外来文化对我们进行侵占,也让人们无限向往外国的生活,觉得出国可以很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在这个时候,任志平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多人劝他去外国生活,他虽然觉得国内的生活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他热爱着这片养育他的国土。他写下了这首歌的词,并很快寄给了作曲家施光南。在中国第一次出国潮中,施光南也感受到了大批人才流失海外的沉痛,所以这首词马上激发了施光南的灵感。

歌曲《多情的土地》意在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歌词借景抒情写下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还有对祖国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不尽以及对祖国更加美好的盼望。在我学习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讲得最多的应该是注意歌曲的弱起和歌曲的情感掌握。

二、歌曲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内容

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喜爱和对祖国母亲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真切祝愿。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句式相通,都是直接地表达了我深深热爱的这片土地。但是第一段意在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对祖国热土的喜爱之情,而第二段则侧重于这大好河山,这片热土养育了自己,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未来充满信心之情,后来引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希望和祝愿,“尾声部分重新回应开头并强调‘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的主旨。”

“对于一首声乐作品的歌词做出这样的分析和诠释之后,往往能够更加真切地打动歌唱者的内心,并在演唱中感动自己,升华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因此,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之前,要认真理解歌词,从中找出最真切的情感切入点和最真挚感人的情感脉络,来融汇歌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使歌者融情于心、达情于声,从而达到高质量的表演艺术效果。”而对于整首歌的歌词来说,是充斥着对故乡和祖国的眷恋之情,突出了质朴的情感。这首歌让演唱者和欣赏者的思绪轻灵地飞回了梦里的家乡,有一种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东西死死连接着这片故乡的热土。让演唱者忘情,让欣赏者流泪。

(二)歌词重点

歌词的节奏上主要运用了三连音还有带装饰的切分音,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三连音也是作品的一个点睛之笔,再现了作者“一步三回头”对祖国的不舍之情,而后面的装饰音突出了感情重点,和三连音遥相呼应。周小燕的一句话就是,用三连音写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不舍离去。而学习这首歌曲就要求我们熟练地掌握三连音和带装饰的切分音。

三、歌曲曲式分析

歌曲全篇大量地运用了三连音带装饰音的切分。歌曲整体使用了弱起拍。作者为了营造深切和激动的感情用了13小节的前奏作为歌曲的感情和氛围的引导。装饰音的运用和力度节奏的添加,引起了人们对祖国深情热爱的共鸣。为了吻合歌词的排比旋律,同样保持了和歌词的吻合。A段结束在其属和弦上为开放性终止,有利于A段与B段的连接使整首乐曲衔接自如。B段用“啊”开始将歌曲情感推进到一个高潮。施光南在论述其歌曲创作经验时明确指出:“前奏不能看作仅是定调,间奏也不简单地是为了让演唱者换口气,如果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它们在歌曲旋律中能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有时甚至是相当主要的作用,是体现作者的艺术构想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说间奏也是歌曲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该曲尾声共14小节。前6小节类类似主题乐句的重复,只是在每一小节的尾音上作了1小节的延长,后8小节则采用分裂手法多次递减主题材料长度,直到最后两个乐音构成结束。采用这种手法写成尾聲,充分表达了歌者踏上故土以后久久徘徊、感慨万千、不忍离去的依恋之情。”

四、歌曲的演唱处理

在演唱之前我们要对歌曲进行熟悉,比如歌曲的节奏、力度控制、气息等等。所以在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时,这些也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一)歌曲的节奏把握

这首歌曲中的节奏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歌曲中三连音出现比较多,它与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型相得益彰,能更有力于情感的抒发。在整个歌曲中音符、附点的时值都要唱够拍数。

(二)歌曲的咬字和腔体状态

在演唱和学习方面要注意弱起拍,全歌曲的“我”字都是弱起拍。这个“我”的弱起更加深情地强调了祖国的这个“你”。A段歌曲的歌词和节奏比较紧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字正腔圆,和歌曲的旋律才能更好地结合。B段一开始在“啊”的引导下开始,这个“啊”一共出现了两次,为了使“啊”有一个推进的作用,所以感情上一定要注意先弱渐强的趋势。但是气力的运用要做一个统一,不要有太明显的力度变化,否则就失去了声音的贯彻和作品的完整。而且对于“啊”都要运用头腔,在尾声部分一定要有一个情感对歌曲的帮衬,要注意力度的控制。要有先打动自己的感觉,来衬托对祖国的深切希望。这首歌曲要注意休止符的区别,还有每一个附点音符的时值都要唱够。山“脊”的发音“ji”的“i”要用“e”的感觉去唱,运用“o”的口型,尤其装饰音一定要注意对装饰音有一个处理才能更好地完成歌曲。

通过对《多情的土地》这首优秀作品的分析,意在说明这首歌曲的重点难点,还有对故事背景的讲述,主要是想让更多的人在领会学习作品的时候明白重难点。一个优秀的作品可以千古传唱,一个作品的背后可能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这个作品给我们更多的是作者对那一个时代艺术的思潮,也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眷恋。而我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可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也可能背井离乡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自己对自己故乡热土的眷恋还是在心头缠绕,不管什么时候都能记起这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热土、故乡,就像歌词中所写的:我怎能离开,我怎能离开,这片多情的土地。

参考文献

[1]于淼.研究施光南女中音声乐作品的现实意义[J].文学与艺术,2009,1(8).

[2]徐剑夫,王瑞年.施光南歌曲创作研究[J].音乐创作,2009,(1).

[3]沈美光.施光南《多情的土地》的艺术特征及其演唱艺术[J].艺苑,2009,(Z1).

[4]路锦华.音乐欣赏是理解卟教育观察,2012.

[5]戴学满.论声乐作品分析中的歌词理解[J].艺术教育,2011.(8).

猜你喜欢
演唱处理声乐作品艺术特征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