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华 傅嘉仕 王晓红 张靖伟
[摘 要]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二者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领导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重庆市渝中区的“社区工作日”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社区工作日”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增强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促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社区工作日”
[中图分类号]D2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23 — 02
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这进一步强调了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地位。
(一)党执政的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多种多样,阶层分化加速进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公民也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新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和服务型党组织是社会治理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
(二)有利于更好发挥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领导作用
新时期,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比如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这样就可以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强化党的服务意识,提高党的服务能力。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我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有序有力有效的进行。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案例研究
重庆市渝中区于2010年5月开启动了“社区工作日”活动,要求全区机关干部在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二,深入辖区12个街道、78个社区(工作站),开展走访接访、政策宣讲、现场办公、工作巡查、调研学习、扶贫帮困、社会服务。“社区工作日”通过在服务群众中创新社会治理,是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以服务型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3〕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遵循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机关干部将工作阵地放在基层、放在群众之中,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百姓疾苦,掌握了基层实情,历练了党性,强化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调查显示,33.7%的机关干部认为“通过社区工作日,自己的群众观念得到极大增强”,56.1%的干部认为“有所增强”。在“‘社区工作日是否提升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方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6.2%的机关干部选择了“极大提升”,63.0%的机关干部选择了“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大部分机关干部通过参与“社区工作日”,“群众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和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表-1)。
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下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锻炼,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会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管制思想的束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这样就通过服务型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促进了社会治理创新。
(二)以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为抓手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社区工作日”高度重视、真切回应群众日益产生的新需求、新期待,制定完善了包括民生听取、民意吸纳、民怨化解、民生改善在内的一整套工作机制,致力于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维护民生民利的现实行动,使很多社会问题都能够消灭在萌芽状态。调查显示:“社区工作日” 在解决问题方面:72.9%的群众认为“能及时解决问题”( 图-1)。在“‘社区工作日是否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4.3%的群众选择了“极大提高”,64.7%的群众选择了“有所提高”( 图-2)。由此可见,大部分群众认为“社区工作日能够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也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这也证明了社区工作日在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社区工作日”正是以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为抓手,解决了很多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了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特别是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思考
对社会治理的变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根本性的挑战,需要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
(一)强化政党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型政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要求在治理理念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向更加重视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治理主体上实现从重党委、政府作用轻多方管理向党委、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治理方式上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沟通协商转变,在治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综合手段运用转变。
(二)秉承“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制定实施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执政党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把对社会结果公平的调节、公平配置资源、保证社会关系平等作为建构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首先,调节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是扶贫济困。其次,服务型政党既要出台导向性政策,使政府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民生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积极性。再次,要调整好各种社会关系的平等,包括性别、儿童与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员、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等的关系调整。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渝中区在社会建设与治理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治理创新,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制度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制度。二是发挥服务型党组织的辐射作用,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连接点,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辐射作用,有效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服务人民群众中体现出党的凝聚力、领导力,让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力量。三是创新基层组织模式,健全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基层党组织应在原有按地域和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立足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坚持以调整、优化和创建为手段,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居民和城乡一体新居住区中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四)建立健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构建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要善于总结经验并把好的做法上升为制度,促进制度的体系化、机制化。
一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社会活动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建立起自己的活动阵地,并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特点的活动形式,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
二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统筹社会治理的资源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承接了党和政府大量事务性、社会性的工作,但其掌握和可支配的工作资源却很有限,需要赋予更多权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调动政治、市场、社会资源,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纳入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把社会治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群众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状况做出评议,把党员干部落实参与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奖惩的重要依据,激发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加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参 考 文 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0.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9.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