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志愿服务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

2015-11-02 18:33张瀛马谊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党组织建设

张瀛+马谊平

摘 要:基于多年基层党建实践,系统论述通过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关问题,对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路理念、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实践。通过案例总结,把握党组织内在工作规律,对进一步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党组织建设

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系统阐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部署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任务,明确了“六有”目标,同时号召广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首都医科大学将贯彻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推出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通过工作总结和实践探索,认为党员志愿服务在创新服务载体、构建服务格局、统筹服务资源、推进学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深入把握高校党建规律,形成明确工作思路

1.对志愿服务与党员志愿服务的认识

志愿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狭义是指社会上的志愿服务公益性组织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2]党员志愿服务涵盖志愿服务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提倡党员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通过参加党组织活动、社会志愿服务公益性组织活动和个人志愿的各项服务活动等方式,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在服务内容和要求上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但党章更赋予了作为服务主体的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义务性、先进性和组织性。将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有效载体,进一步构建服务格局、整合服务资源、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符合党建规律和工作要求。

2.对高校党建规律的把握

第一,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有效的载体。党员志愿服务使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念在高校党员中和师生中更加具体、形象,整合服务资源,使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接触群众、服务群众时,既具有喜闻乐见的高校志愿者形象,也具有群众熟悉的共产党员形象,加强了党在群众中的感召力,畅通了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起到了小载体大舞台、小平台大党建的作用。

第二,高校党员先进性体现需要有效的平台。当前,高校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任务日益繁重,学校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在攻坚克难的改革进程中,学校各项激励政策有限,部分工作需要牺牲休息时间,付出额外劳动。这就要求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共产党员在事业发展中起到火车头、领头羊的作用,提倡党员志愿服务,冲锋在事业发展的一线,无私奉献、乐于付出。

第三,志愿服务在高校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志愿服务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普遍,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志愿服务理念容易被认同接受。党员志愿服务进一步提升拓展志愿服务的内涵、效果和影响力。高校党建先进示范作用的积淀能引领带动志愿服务工作在高校的蓬勃开展。高校党建带团建、带工建的工作格局有助于立交桥式党员志愿服务的结构搭建,与群团系统的志愿服务形成强大合力。

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以事业为要—党员志愿服务在学科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核心,在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学校工作中发挥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科建设中有不少公益性、服务性、保障性工作,微小却繁杂,没有待遇报酬。党支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用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大家默默落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难题,则能把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工作落在实处。在学科建设中,党员志愿服务有如下形式:

第一,为优秀学术团队提供服务保障。帮助学校解决学术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引进后的环境适应问题、新教工入职后的教学科研经验积累问题、学科团队方向凝练问题等。多个学系党支部组织党员在工作之余,帮助专家处理流程性报告、表格类填写等工作,减轻专家入校后熟悉行政工作的负担,同时也使党支部和党员与学科带头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对党员和新入职教师,增加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从一杯茶、一堂课、一本书、一次欢迎会入手,增添工作关心、生活帮助、困难帮扶的人文保障工作。通过PI(Principal 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团队党员群众的协同帮助,协助把脉新教师的优势研究方向,促进团队融入、能力提升和学术产出,提升新教师对单位的认同度。

第二,助力学科项目申报。倡导学术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专家带领,帮助指导团队内、学系内教师优选课题方向,提高学科工作效率,该服务对青年教师基金申请帮助尤为明显。例如:某学系党员专家志愿服务为多名年轻教师提供选题方向,其建议与第二年基金申报指南建议方向趋同,形成了高效的学术产出趋势。多个院系由党支部搭建平台,邀请专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讲授项目申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分享心得体验,教师受惠面广,活动反响良好。有的党支部开展“预评助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专家指导申报材料撰写方法,帮助教师修改标书。

第三,优化学科管理水平。学科管理部门和学科服务部门通过党员志愿服务,强化服务理念,扩大服务范围,促进管理服务水平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管理服务部门党支部开展的“效能工程”,图书馆党员开展“学科馆员志愿服务”,为用户提供某专业学科信息的深度服务;设备管理部门党支部多位党员设计的工作界面流程使教授们采购实验耗材如网购一样简单,且送货上门。

第四,推进学术交流活动。党组织出面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学院学科建设中的一项公益活动,进一步活跃学术思想,营造学术氛围。例如:药学院党委 “青年教师英语授课教学沙龙”,服务内容包括邀请英语专业人员、英文SCI论文撰写培训、外文学术报告技巧交流等,活动符合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也保留了基层活动的初衷和兴趣活跃点;生工学院“医工缘”学术沙龙的核心主题为“深入医学,融入团队,吸入营养”,为青年教师从工学学科向医学学科的学科转换提供服务。

2.以师生为本—党员志愿服务为师生

高校师生是办学主体,也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力量,服务型党支部在围绕中心服务学科建设时,注重围绕师生所需开展相应活动。在学校常规性和岗位性工作中安排具有服务师生的职能,但依然存在服务死角,通过倡导党员志愿服务,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可以把师生需要的公益性、义务性、人文性工作主动承担起来,把党的关怀、暖心的服务送到师生身边,畅通党群联系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理论导师为学生思想教育服务。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导师是在落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高校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实施计划》文件要求中形成的工作机制。学校以党员志愿服务的形式招募志愿人员,涉及校院领导、部处负责人、教授副教授、离退休老党员等。服务内容为党员集中教育、党内活动指导等,由于志愿者理论水平较高、党务经验丰富,服务热情高涨、工作主动性强,服务中注重与医学教育的联系,既解决了难于组织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参加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本科生导师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本科生导师制在多个学院试行,党员教师带头,义务担任本科生导师,“1对N”个性化从思想引导、学习方法、专业素质、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方面入手,为本科专业学生提供高水平教学辅导。开展本科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丰富学生课外学习资源,特别是实验类、实践类教学,解决了第二课堂服务比较松散、指导不够系统等弊端。个性化的专业学习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学院本科学生的考研升学率显著提升。

第三,理论专家送学上门服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师生对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十分关注,但高校师生对学习质量要求高,群体不同、需求不同。同时,因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特殊性,大规模集中学习较为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党委宣传部门策划了“送学上门”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主动为基层服务。该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两个专题志愿宣讲团,8位党员理论专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设定10个专题,共在各二级单位中层干部和党员群众中开展了14次系列宣讲报告会,受到师生的肯定和欢迎。

第四,人文关怀送温暖服务。学校党委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教职员工人文关怀工作的通知》,各基层党组织在党支部的党日活动和日常工作中,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党员志愿服务开展普遍。服务活动贴近教工生活,有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子女培养、困难帮扶、捐助慰问活动、离退休老人关心关怀服务等,使大家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3.以党建为基—党员志愿服务助党建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党建工作大格局中包含服务党建、服务党员,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有义务承担党的工作,助力党的建设。

第一,担任兼职组织员。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建立兼职组织员工作制度的通知》,采取了从在职、在岗党员中招募兼职组织员的办法,用党员志愿服务的工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专职组织员岗位不足的问题。学校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党委各职能部门干部、各二级党委、党总支及直属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党员学生辅导员、五年以上党龄的教师均有承担兼职组织员的责任。兼职组织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发挥党员的政治作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工作条例》,通过审查材料、和发展对象谈心谈话等方式对学校党员发展严格把关,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二,做好非事业编人员党建工作。在非事业编人员中开展党建工作,是近年来党建工作的新课题。认真做好非事业编人员的党建工作,可以增强其归属感,提升其主人翁意识,为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学校党委倡导党员以“心连心、手牵手” 的结对子方式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主动与非事业编人员加强思想上的沟通、工作中的交流、生活中的关心、政治上的引领、成长中的爱护。非事业编人员工作技术不成熟,党员手把手教育培训;非事业编人员突发疾病,党员进行生活慰问;邀请非事业编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非事业编人员工作队伍不仅趋于稳定,部分人员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第三,进一步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通过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培养,推行“党员暖心”等服务活动,多渠道、分类别地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较好地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为患病党员捐款、节假日慰问困难党员、同离退休支部“1+1”共建、为老党员需求提供服务等活动,使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4.以社会为责—党员志愿服务进社会

高校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用学科的专业性保证了优质的社会服务水平。 学校通过党组织和在职党员个人进社区、红色“1+1”、完成重大任务等品牌式的党员志愿服务,较好地实现了党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

第一,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学校响应 “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的号召,结合既往社会志愿服务的基础,通过组织报到及个人报到形式,与右安门街道社区对接,形成既符合社区工作需求又与学校医科特点相关的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思路。学校还设计了一套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健康服务讲堂课程库,内容涉及健康养生、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内容,选取了学科内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其中不乏在央视做专题节目的名人、北京市教学名师、洪堡访问学者等专家教授。党员个人报到注重发挥个人学科特点,主要服务有:慰问访问孤寡老人;进行中医养生和传染病的预防等健康知识宣传;发放健康宣传材料;为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指导合理使用健身器材;举办中西医咨询及中医食疗讲座;参与妇女两癌筛查工作等。

第二,深化红色“1+1”活动效果。红色“1+1”活动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京郊农村以及乡镇街道等。学校在组织活动中注重发挥以下特点:一是服务视角,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问题,着力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服务内容,注重发挥自身学科教育背景和学科服务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解决相关社会问题;三是服务组织,该类党员志愿服务基于党组织间的工作对接,关系较为牢固,体现服务系列性和长期性。具体工作有 “聆听心声,助医筑行”服务听障儿童、“健康对对碰”沙子营村村民血脂控制系列健康服务、“群防群控惠民生” 良乡拱辰街道血压控制系列健康服务等,社会反响良好,服务成效显著。

第三,踊跃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多名党员志愿者为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注册会员,北京宣武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学生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医院的导医工作,并形成品牌效应。在2013年北京园博会、2014年APEC峰会和学校医学专业认证服务保障等重大活动中,都活跃着党员志愿服务者的身影。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要加强学校党委的引领作用和顶层谋划

党员志愿服务决不是党员单枪匹马、各自为政所能实现的,更不是日常的党内活动所能替代的。[3]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载体,其优势在于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功能,鲜明的组织性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党委的引领作用和顶层谋划至关重要。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学校党委基于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高校党建规律的全面把握,经过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提出具体工作举措。学校党委在创新服务载体的理念上、构建服务格局的体制机制上、统筹服务资源的工作运行上、激励服务效果的评价方式上都作出全面的顶层谋划,对大力度推进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

2.要注重工作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

党员志愿服务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载体,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学校党委在《关于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整体思路,在工作实践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指导思想。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保持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弘扬雷锋精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扎实、广泛、持久、深入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密切党群关系、服务周边群众,促进事业发展、实现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二是工作形式。党员志愿服务是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组成部分,党员志愿者是学校志愿服务的工作骨干。各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要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并将此纳入本级党组织的工作计划和安排,予以切实的关心、指导和保障,不断了解校内外志愿服务的需求,积极有序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定期汇总情况、总结经验,并将活动项目报给学校党委组织部备案,由学校党委组织部负责与学校志愿者协会、教工志愿者社团积极联系、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开展。三是服务项目。分为学科志愿服务类活动、党建志愿服务类活动、事务性志愿服务类活动、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类活动、生活志愿服务类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类活动和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等七类。四是督导机制。推行《党员服务手册》,修订《支部工作手册》,建立了服务记录机制和服务提示机制,对党员志愿服务进行督促和规范。

3.要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和工作活力

党员志愿服务的主责在基层党支部,主体是广大党员,能否调动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和广大党员的内在积极性是工作的关键。因此,在思想建设和党员教育中,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育重点,要让党支部和党员充分认识到党员志愿服务不是一项单纯的支部活动和工作任务,而是作为一个基层党组织所必须具有的组织功能,一个共产党员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进一步从信念宗旨、党性观念上去提高各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开展和参加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内在动力。另外,党支部创新项目评选、优秀年度主题系列工作评选等平台也有利于及时发现、交流、凝练好的经验和做法。

4.要凝聚群团组织在服务功能上的目标同向和相互配合

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必然会和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联合会、工会、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等组织的工作和活动产生交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能和这些组织各唱一台戏、各干各的,而是要通过组织之间相互协调,建立多组织间的立交桥式的工作联动机制,大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向、同行,发挥不同组织的服务优势,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4]要凸显党组织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可通过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等工作机制与群团组织“1+N”手拉手,凝聚群团组织形成强大服务优势;党员志愿服务也可依托群团组织的服务平台,党组织和党员从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从中引领群团组织的各项服务功能得以有效实现。

本文系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201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实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

[3]李维意,郭广伟. 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1(1): 28-31.

[4]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8:52.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马谊平系学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服务型党组织党组织建设
关于高校学习型大学生党组织建设问题的研究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院系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
构建服务型党组织的路径探析
在创新中推进党组织建设
关于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的研究
对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浅谈如何加强国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