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莉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日益关注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学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力,必须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思考,作者所做的思考和实践值得借鉴。
关键词: 综合实践 学力提高 策略探索
笔者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深深地感到:教师应积极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努力使数学实践活动由相对陌生走向成熟完善。因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内核出来的新课程形态,属于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如果能够很好地开展其活动,那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将会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现拙于笔端的是自己比较肤浅的认识和相对简单的实践,期求得方家教正。
一、提高学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有全体性
平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现象不够正常,当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处于学有余力地位的学生往往以为那些综合实践活动与钻研高深数学内容不相匹配,他们比较简单地理解数学就是研究数学的科学,综合实践就是做些游戏;处于学有困难地位的学生总以为自己学习能力比较弱,哪有能力参加这样的活动?处于中等地位的学生也因两极兄弟姐妹而大失信心。这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不正视现实,初中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徒有虚名。数学教师让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考虑好参与者的全体性。对于平时开展的活动,笔者注意想方设法地营造综合实践活动氛围,如需要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活动可以是故事形式的,也可以是非故事形式的。如果我们采用故事形式,数学故事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这样比较简单易行。应当说初中学生掌握中外古今之数学家及数学发展故事的渠道比较宽阔,所掌握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有的故事跟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的数学故事体现出来的严谨的逻辑性及严密的推理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极具启迪意义。所有学生都能讲一则比较简短的故事,对学生是有意义的。
二、提高学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有探索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的社会,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那么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探究。因为探究总不会是墨守成规的,也总不会食落地桃子。那么,新内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更需要学生探究,当然就更需要综合实践活动颇具探究性。因此,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千万不能态势不良,即有良苦的用心却因设计得不好,或因为实施得不到位而获取不到真正有意义的效果。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精神。譬如要让学生“动”有价值的手,“动”有意义的脑。尤其要能够通过活动达到引领学生学会应用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目的,从真正意义上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是不可能理解感悟到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是不可能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深刻理解的。笔者曾让学生开展探讨“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与对角线的关系”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先画图,无论是菱形的,还是矩形的,即使是正方形,也都能从形状上充分说明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学生围绕自己所画的图进行分析、讨论时,便能通过图表述自己的见解。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什么形状;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所得的四边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三、提高学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具有合作性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综合实践活动,笔者似乎看到了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初中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的情感没有小学生那么浓烈,尤其成绩优异者,在活动中对同伴似乎比较陌生和冷漠。虽然不是那么严重,但极不适应新课标理念,当然更不利于个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考虑活动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在学生还没有建立小组合作前,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情感。中华民族数学历史源远流长,不少数学大家在数学发展中具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相互之间合作探究数学领域的精神更令人钦佩。为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完全可以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建立有关合作学习的良好情感,形成合作活动的强烈欲望。这只是暂时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继续这种合作行为,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和体会。譬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技巧,在活动开展中,我们可尝试让学生撰写实践性小论文。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对一些问题的阐述逻辑性不强,阐述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但是学生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小论文,是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途径。一来学生可以从他人的小论文中得到启示,产生心有灵犀的顿悟感;二来为学生提供一些批判性思维的资源。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但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还没有建立起比较足够的认识,更没有现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模式,且人人都在探索和实践当中。当然有一点可以认识到:既然是一种已经确定的课程形态,那就有其实施的必要,完全可以运用这样的教育形态实现学生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
[3]李迪.中外数学史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