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比较研究

2014-04-29 21:09陈红霞周薇王文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校

陈红霞 周薇 王文起

摘 要: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四所“985”高校为研究分析对象,梳理这四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并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提出通过“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等途径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再次强调,“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智能化的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方向,都对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即原始阶段(信息存储)、初级阶段(信息管理)、中级阶段(面向对象的高级信息管理)和高级阶段(信息化战略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处于初级或中级阶段,极少数高校已开始进行高级阶段的开发。在此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重新整合资源,新建或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笔者调研国内20多所高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四所“985”高校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比分析这四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提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思路。

2 四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对比分析

不少“985”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开发,在实际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优化了管理流程,提升了服务水平,为学校领导层和管理人员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本文选取四所“985”高校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A、B、C、D四所高校有一些共同点,但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A校在国内较早开发和运用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发方式上,该校信息与网络中心负责学校管理系统大平台的建设和开发,人事、教学、科研、学生、财务等业务处室协助进行对应业务系统的开发,各业务系统均基于校级数据共享平台相对独立运行。该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第一期开发历时2年,于2005年投入使用,包括“人员信息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从2008年开始,该系统进行二级子系统的开发,先后启动“招聘系统”、“入职报到系统”、“职称申报系统”、“员工培训系统”、“续聘申报系统”5个子系统的建设,各子系统基本上都在当年或次年投入使用。管理者通过客户端进行管理、应用和维护,用户通过浏览器查询个人信息以及业务需求的申报。

该校主要优点有采用校内自主合作开发,针对性强,二次开发速度快,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业务部门的工作需要;系统仅在校内运行,数据保密性强,便于维护和开发;校内数据共享充分。主要缺点有未实现校外端口对接,从而无法与校外共享数据;程序客户端可视化和操作性较差,内部流程的运转无法有效实现。

B校的人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代表当前高校比较主流的做法。该校为实现人事业务工作的网络化办公,方便与本校的教学、科研、学生、财务等业务部门子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于2009年委托北京某公司开发。该系统于2010年试运行,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以“人员基本信息系统”为基础,配套子系统有招聘系统、劳资管理系统、职称申报系统、师资管理系统、其他业务系统、内部办公系统和人事问答系统。

C校的人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10年委托湖南某公司开发,2012年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以“人员基本信息系统”为基础,配套子系统有人员调配系统、考核管理系统、职称管理系统、招聘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和内部办公系统。

D校于2011年开始委托江苏某公司对原有系统进行整合、升级,新的人事综合管理系统于2013年底投入使用。该系统以“人员基本信息系统”为基础,配套子系统有职称评审管理系统、考核管理系统、招聘管理系统、劳资管理系统、岗位聘任管理系统和内部办公系统。

B、C、D三所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内部的管理系统与外部浏览器紧密结合起来,系统和数据库被“封装”在浏览器“背后”,界面友好、信息量大而全、人机交互灵活性强;基本实现人事业务工作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格式化数据,便于实现报表统计智能化;登录地点不受内外网限制,操作层面上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主要缺点有对数据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安全方面投入较大;尚未能实现与外部数据的交换;二次开发速度慢,更新受限;开发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

3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思路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根据上述四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应在基本原则、开发过程、开发方式、功能模块、前瞻功能等方面着力提升系统建设效率,增强系统的适用性,以发挥更好的效益。

3.1 基本原则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涉及高校整体运作模式的改进和优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立足长远、循序渐进、科学实用、安全保密”的原则。“立足长远”即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长期目标,确保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适应学校战略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即切忌不分主次、急于求成,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开发的实施计划和优先级,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科学实用”即应采用较为先进和成熟的设备和技术构建系统,确保满足人事业务工作需要;“安全保密”即应建立严密的安全控制机制,实现严格的权限和备份管理,防止恶意地侵入和破坏,杜绝信息的泄露。

3.2 开发过程

从调研情况看,系统从构思到投入使用,大致经历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与维护、更新等多个过程,开发周期一般在2年左右。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立足学校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在充分调研校内外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开发方式。在开发阶段,“人员基本信息系统”是基础,专人跟踪协调是推手,业务流程梳理衔接是关键,领导重视和经费支持是保障。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后续技术支持团队来进行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更新,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3 开发方式

开发方式主要有自行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购买软件和购买服务五种方式。[2]综合考虑高校实际情况,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其中委托开发应用较广,主要原因是接受委托的一般为专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熟悉、经验丰富、安全可靠。

3.4 功能模块

新一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兼具集成性、先进性、统一性、完整性和开发性等特点,在业务和应用上能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其功能模块主要应包括核心模块(人员基本信息、招聘、晉升、薪酬、考核)、主要业务模块(培训、出国、进修、聘任、调配)、对外合作模块(奖励和人才计划申报、教务接口、财务接口、科研接口、后勤接口等)。此外,配套功能有测评、查询、统计、下载、数据分析、安全、权限管理等。所有模块应无缝对接,确保资源共享,节约工作成本和提高跨部门管理的效率。

3.5 前瞻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者和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会逐步加强。在设计之初应考虑系统的前瞻功能,适当预留升级条件和拓展空间,如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数据交换、融入信息推送服务、开放手持设备客户端等。信息推送服务能拓展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提升人力资源整体信息化水平。在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可考虑手持终端的应用,从而使“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管理服务”转向“提供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事处,湖北武汉 430074)

参考文献:

[1]桂小林等.网络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崔斌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发展与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

[3]王晶.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7).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校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