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04-29 18:33:22许金如顾馨梅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育公平职业教育

许金如 顾馨梅

[摘要]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能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教育公平 江苏 职业教育 城乡一体化

[作者简介]许金如(1963- ),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顾馨梅(1964- ),女,江苏大丰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3/135)和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江苏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3/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24-02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良好的经济基础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职业教育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如果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结构就会失衡,将会出现用工荒或人才过剩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双赢。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职业教育领域的二元体制的影响仍未消除,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迫切要求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和引擎。

一、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江苏既是人口大省,也是经济强省。2012年,江苏省常住人口79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405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449元,位居全国第四。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于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助推了江苏经济的腾飞。但是江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197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1.86,2000年为1︰1.89,2005年为1︰2.3,2010年为1︰2.52,2011年为1︰2.44,2012年为1︰2.43。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就有比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后,差距有扩大化的趋势。除城乡差距外,地区差距也很大,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发达到欠发达再到不发达、从富裕到欠富裕再到不富裕的阶梯式分布,人才流、资金流向苏南地区、向大城市流动,呈现逆向倒流。2011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762元、24052元、18415元,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15213元、11396元、9246元,居民人均储蓄金额分别为47398元、35339元、15318元。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长期失衡,将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改變这一现状,迫切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建设新农村等举措,多政策多途径地化解“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城乡一体化成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教育最贴近经济发展,是最平民化的教育类型,它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推动经济发展功能、科技创新功能、人力资源开发功能、促进就业与个人生涯发展功能等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互补、国民待遇一致,使整个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和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对方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公平的教育制度,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双强共荣。它要求以教育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思维去创新城乡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全局观和系统论为指导,“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制度设置,把城乡职教中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加以统筹解决,让城乡职教资源畅通无阻地流动起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①。这意味着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以及教育资源的互补性。城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城乡职教统一规划和资源的科学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职教共同繁荣,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制度设计的基点就是教育公平,主线是一体化,而不是分裂化,其过程是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过程。它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意志,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面向人人,服务终身”“尊重基本人权,满足公民就业和再发展需求,促进城乡社会发展”是构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基本定位。城乡一体化是包含职业教育的一体化,离开职业教育一体化,就不是完整的一体化;同时,职业教育一体化将成为推进一体化的动力和引擎,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水平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基础”②,产业结构调整反过来会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及其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只有适销对路,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才会得到健康发展。近年来,江苏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变成“二三一”。2012年江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20.8%,第二产业占42.7%,第三产业占36.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绝不意味着农业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着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因为从业人员虽然减少了,但是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不能少,质量不能降低,农业的附加值要提高,这就要求农民的素质必须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要增加,以科学种田和集约化经营为重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职业教育承载着培养新型农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第二产业开始关注内部结构的调整,以高新技术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成为需求的方向,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有力地促进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机械、数控、机电、电子、土木、汽车、医药等专业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长线专业,为地方经济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型、管理型人才为主要需求的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第一,专业供给与产业需求失衡。不少职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研,盲目跟风,专业设置重复,使得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对接,造成人才資源浪费。第二,与新型产业匹配的专业较少,尚未形成与新型产业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专业较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涉农类专业设置单一,招生清淡,农村科技人才缺口较大,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以农业科技人员为例,1978年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6.1%,2000年为2.4%,2005年为2.1%,2010年为1.9%,2011年为2.0%,2012年为1.9%。第四,与江苏区域特色传统产业对接的专业稀少,许多传统产业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如扬州足疗沐浴文化、苏州刺绣文化等。总之,江苏职业教育因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情况依然突出,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各教育单位之间因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而各自隔离,难以统筹,造成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其二,教育脱离社会需求,校企脱节,人才培养者与使用者不能直接对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如果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注重顶层设计,破除行政藩篱,对薄弱地区和稀缺专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就能有效控制人才结构失衡。同时,一体化将有利于理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关系,推动企业等用人主体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有效拓展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能的迫切需要

由于受到二元体制下长期的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影响,教育中的二元体制也明显存在,职业教育更是作为次等教育,在教育的夹缝中生存,社会的认同感始终处于后位。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和政策倾斜、社会对教育的支持等远远不如普通教育。而在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中,城市职业教育明显处于优势,城乡资源处于不均衡状态。此外,有限的城市职教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因此,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效能。褚宏启认为“教育公平不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全部目标,与教育公平至少同等重要的另一个目标是教育效能”③。教育效能是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创新等诸多问题的基础性因素。无论何种层次的职业教育都要求培养人才的过程是有效的,这些人才能够满足个人、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确保教育目标、内容、实践和成果能适应信息技术化和知识经济化的挑战,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建立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教育效能,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五、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完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渠道,是相互隔离的,不能互认学分,不能直接通达,层次不衔接。近年来,随着普高高考热的持续升温,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江苏在经过1995年中职教育的繁荣之后,连续多年招生数下滑,在学校数量、师资、学校规模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1995年是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从2000年开始,高中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分别是中职的1.81倍、1.33倍、1.05倍,到2012年一直稳定在1.3~2倍左右。普通高中的数量也从1995年的1.47倍,增加到2012年的2.44倍。中职专任教师1995年约占一半,之后一路下滑,2012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上升至中职的2.44倍,说明普高热处于持续高温态势。

中职教育力量的削减造成中职供需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010年年底,苏州企业需要22万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的员工,但苏州的职业教育中专毕业生数为3万人,迫使很多企业到外地招聘。从目前来看,中职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中职教育在萎缩,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此外,很多中职想尽办法升格为高职,而升格后未能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质,仍然简单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重视不够,未能实现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理论抵不上普通本科,技能抵不上技校的尴尬状况,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未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消除二元体制的消极影响,调整和优化教育体系中的各种结构比例关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结构合理、层次衔接、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非正规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以保障公民多元和终身教育需求。完善教育制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正是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是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过程;是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多元教育需求和终身教育需求的过程。

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能的需要;是完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政府应成为城乡教育体系的规划者、教育条件的保障者、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教育公平的维护者、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质量的监管者。”④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元化、特色化的体系,和而不同,从个性中突出共性,在共性中体现个性。

[注释]

①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体制及其破除[J].教育研究,2009(11):3.

②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7.

③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2):38.

④王茜.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2(2):102.

[参考文献]

[1]顾馨梅,吴志娟,水淑燕,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2]张民宝.学校教育效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前沿,2006(14).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教育公平职业教育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1:03:50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