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生态化探索

2014-04-29 22:25:07王宏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生态化高职院校

[摘要]德育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作为20世纪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觉悟之一——生态觉悟,为教育工作者从生态学的视角提供了一条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困境的全新思路。基于此,文章对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进行生态化,探索研究德育课程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德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德育课程 生态化

[作者简介]王宏(1970- ),女,河北保定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56-02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德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对其教学现状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可以说,德育课程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在高职院校德育教学战线中,“立德树人”的理念成为共识,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的教育作用。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过于强调共性而忽视特性。与传统高校强调学术化的目的相比,职业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特点决定了传统高校与高职院校在德育课程教学目的上应该存在异同。相同之处在于都必须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之处在于传统高校德育课程的目的侧重于德育的政治性、道德性,强调德育的约束作用;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的注重德育实践教育,更强调德育的实践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德育课的设置是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共性为前提的,而对于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就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呈现这样一种现状:德育中强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而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职业道德教育。离开现实来谈理想,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只会带来德育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学生接受这些教育以后,会发现德育课程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不大,且课程空洞无味,缺乏兴趣。如何使德育教育能够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迫切关注的内容。

2.课程内容过于强调政治而忽视生活。无论在传统高校还是在高职院校,政治化一直是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特色。这一点可以从课程设置中看出来,所有政治课程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多元的价值观在高职校园非常有市场。这些系统的德育内容明显体现出滞后性。在当前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非常严重,高职院校学生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如生态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但是当前高校处于一种“高空作业”的阶段,对于人之为人的基本品德修养教育有所忽略。这造成了一种怪状,很多学生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对于当前时政、理论发展的脉络等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对于自己职业生涯却没能很好地规划,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作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忽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规范,同时身边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也处理不好,缺乏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判断能力。

3.课程观念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交流。课程观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内容总和性的观念。课程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水平。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课程观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灌输,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诚然,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一定社会人们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与人们现实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其中,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等也不能自发产生,只有依靠灌输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灌输有其必要性。凡事都要有针对性的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经过小学、中学的德育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对于各种价值观都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强制对其进行灌输,效果将会适得其反。传统的课程观念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交流,存在着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违背德育目标的本质要求。在这种课程观念的指引下,学生认为通过死记硬背、强行记忆便可以拥有道德,认为道德的产生并不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自身的感悟。这便是当前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脱节,即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原因所在。

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反思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在课程理论、实践上对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更新。归纳起來,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面对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生态困境,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解决的思路,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体验德育、人性化德育、生活德育等代表性观点。这些德育理论的提出对于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上述德育理论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人们试图通过上述德育模式解决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境,但是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德育模式往往是单项实施,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因素往往是多样、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必然要综合运用多种具体德育工作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相比较以上德育模式,德育生态教育模式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德育工作展开讨论,各种德育模式综合运用实施,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

三、生态视域下德育课程教学机制建构

德育课程教学生态化可以看成是一种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各生态因子之间多元復杂关系的优化调控,对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加以明确,使之达到一种稳定、有序、合理的发展状态,从而实现人本、生活之本的统一。

1.课程教学目标强调特性。教学目标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出现了偏差的情况,主要反映在目标的制定违背了客观规律与生态学原理,出现了不合理的失衡现象。没有照顾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教育目标一刀切,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教育目标,致使高职院校教学必定流于形式,违背了生态学中的整体性、关联性原则。笔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应遵循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应适应整个高校体系德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更应该强调教学目标的特性所在。可以说,既要考虑共性也要考虑特性,这样才能实现高职德育教学课程的价值。简而言之,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目标除了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好学生、好公民和好员工。

2.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生活。所谓的“德育内容”,通常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德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如前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内容最明显的特点是其政治性、理想性,而忽视了生活和现实。德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性、开放性的系统,会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一特点就要求德育教学绝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内容的安排应考虑社会生活的现实变化,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前政治化、理想化的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现实,过于强调理论性的知识,不能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德育内容必然不能赢得学生的兴趣。“两课”教学应该贴近生活,选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消极现象,“两课”教学不应回避,而应积极面对,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认清方向,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涯实践情况,从入校之初便开始对其进行必要的大学生涯规划设计,使其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干什么,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应添加上职业观念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职业规范教育、职业纪律教育和职业情操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德育课程对其未来的生活、人生有帮助和指导意义。

3.课程教学方法强调互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其对于德育知识的认知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便是德育的疏导化,要改变在中小学阶段过于强调德育“灌输”的思想,而不顾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实施“互动型”德育,其原因有三:第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德育,它不以封闭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以系统、开放的胸怀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第二,高职院校是一种发展的德育。高校德育作为一个健康、开放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德育,绝不是单纯的为考试、为分数的德育,而是师生双方共同谱写成长和创造乐章的舞台。第三,高职院校德育是一种实践的德育。德育本应是实践中的培育,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道德的成熟,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应是一种开放、发展、实践。但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存在一个明显误区,就是认为将学生带出课堂,举办集体讨论、演讲发言、自由辩论、第二课堂、大型讲座等,便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德育工作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理论和实践是否有机结合,其关键是能否以学生为主体,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师生之间能否产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之间不能产生互动的效果,德育就成了教育者自说自话,没有回应,没有效果。在德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交往、互动的因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教师与学生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创造民主的交流氛围,在其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认真倾听不同的观点,对于道德两难问题应该保持中立原则。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与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限于课堂,也可以是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所选择的问题可以为社会生活中所普遍存在的。这样的议题学生既有兴趣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学生敢想敢说,信息的传递方式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对话或多向对话,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信息的交互传递和交流。“知识、智慧、情感”正是在这种互动合作的“对话”中自然生成,德育也真正起到自己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国敏.试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07(6).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张玉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生态化高职院校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58:33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6:3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