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巴比特》一书中,巴比特代表了一个典型的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中产阶级的形象,他唯利是图,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作风上坚持实用主义。本论文指出巴比特在经过了痛苦的精神空虚折磨后,做出了一次次抗争现实社会的行为,然而最终还是和现实社会妥协,为“优秀公民”所接纳。但这次的再次沉沦却表明巴比特超越了自身的狭隘,树立了新的伦理道德和处事方式,用爱和关怀去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是对沉沦的一次成功地超越。
关键词:巴比特;沉沦;超越;抗争
作者简介:涂艳,女,籍贯:重庆万州人,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2
《巴比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文学作品。在这部文学著作中,辛克莱.刘易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丰满的美国中产阶级的艺术形象。通过描述巴比特在一个虚构的新兴城市——泽尼斯市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揭示了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在实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中产阶级的“优秀市民”时时处处都用标准化的价值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向往奢华的物质生活。然而在实用主义符号包裹下,却无所不在地折射出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人性的扭曲。
1. 巴比特的沉沦
巴比特恪守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准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的拥护者。他生活上追求奢华和享受,崇尚事物的高大,居住的花岗山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甚至每天吵醒他的闹钟,办公室里的饮水冷却器都是上等品,以此满足他虚荣的社会优越感。“现代消费位的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寻找认同感、归属感。”[1]光洁的花岗石表明巴比特的住宅只有一样不对劲:它不是一个家。他的住所就是他人生的参照物,巴比特表面看上去事业有成,春风得意。实则内心空虚,犹如他毫无温情的住所一样。他对年老色衰的妻子已生厌倦,却不得不保持着表面上体面的恩爱,以标准化的好丈夫对待妻子。他在心里却一遍一遍地责怪妻子是个无趣的女人,在梦里和他神往的仙女幽会。
这种标准化的价值准则影响着巴比特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他很厌恶交易所的苦差事,但是他却一直履行着一个好房屋地产经纪人的职责,以高出人们出得起的价格把房子推销出去,甚至不惜以用欺诈,夸大的广告等方式来牟取暴利。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在二十世纪20年代的美国,以能否赚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从这方面看来,巴比特无疑是成功房地产商的代表。而巴比特又以标准化的商业道德拘束自己,巴比特逢人便說:“可信赖的商人应尽的本分就是严格遵守道德,成为众人的表率。”[2]作为一个房地产经纪人,他有传统的诚实和勤勉,坚守对客户的“伦理道德”。因为在巴比特看来,这些商业道德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是赢得客户信任的法宝,这些美德有助于你经营“更大的事业”。换句话说商业道德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意张贴的商业符号,而符号包裹的核心价值是可以随便转变的。如你是一个诚实的生意人,“但买主不同你杀价时,你就不应该拒绝收受高于房价两倍的钱。”[3]商业道德这一符号被精明的商人巧妙地利用,违背了原有的本质含义。刘易斯辛辣地讽刺了美国中产阶级虚伪的道德观。除此之外在社交活动中,他也以获取利益为最终目标,巴比特热衷于攀交和巴结上流社会的人物,以试图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开阔自己的社会人脉,而对于无势之人则唯恐避之不及。他开宗明义地说:“我们需要的时一个稳健的、懂经济的、善做生意的好政府,以使我们有机会获得相当可观的营业额。”[3]他加入各种协会,除了和他们吃喝玩乐之外,主要是为了兜揽生意。要追逐名利就要与政治联姻,他帮助普劳竞选市长,是为了得到泽尼斯金融商界的支持。他借主日学校活动的机会去攀附泽尼斯第一州立银行行长伊桑,希望借此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2. 巴比特的抗争
面对一成不变的沉闷生活,巴比特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他渴望永恒而自由的生存方式,而不是他现在过的那种虚浮、机械、模式化的生活。最典型的一次逃脱就是他和朋友保罗提前单独前往缅因。在此时,巴比特感觉自己置身在男人的世界,他感觉有了短暂喘息的机会,心灵的得到片刻的宁静。他对生活的反抗正式开始于他的朋友保罗因枪伤妻子齐拉,而被判入狱。巴比特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崩塌了,反抗宣告失败。“没有保罗,他面前的世界仿佛也就没有意义了。”肖勒教授在为《巴比特》所著的编后记中指出:“正是这件事顿时让巴比特感到他的人生的空虚,觉察到他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毫无意义。”[4]他开始试图改变以前的处事方式,摆脱标准化的行为方式。之前,当他看见保罗和一个卖弄风骚,容颜衰老的女人厮混在一起是,巴比特狠狠地谴责了保罗,但如今他却整天和塔尼斯厮混在一起,经常三五成群地举行“伤风败俗”的舞会。他不再苟同于社会上流阶层的主流价值观,试图和正派人进行决裂,不再完全反对工人罢工,“原来我以为所有的罢工者全市坏蛋。可是现在看来,他们都是普通老百姓,跟咱们一样!”[2]面对来势汹汹的泽尼斯大亨阔佬们,他本能地拒绝加入优秀公民联盟,试图与主流社会的行进对抗。巴比特的对抗所遭受的就是周围人对他的监视,讥讽的目光,窃窃私语和孤立。他与冈齐达招呼,但是冈奇却装着没看见。老客户拒绝做他的生意。他最满意的速记员麦戈恩小姐突然辞职到他竞争对手桑德斯—托里-温房地产公司工作。奥维尔。琼斯召集许多人聚会打牌,却唯独没请巴比特。巴比特开始感到莫名的恐惧和紧张不安,感觉所有人都在背后对他指责和议论。面对众人的孤立,他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多年来获得的名誉和地位。他独自一人在街头徘徊,害怕人们投来质疑的目光和冷嘲热讽。
3. 巴比特的超越
而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巴比特的妻子突然病倒了,所有的一切“立刻变得苍白无力,荒唐可笑。他悄无声息地又回到了妻子的身边。”[2] 此时,巴比特已决定向标准社会妥协,重新回归到“优秀市民”的行列中。他暗暗发誓要忠实于自己的妻子,忠于优秀市民的每一条承诺,忠实于经营的效率。这件事后,他的所有的朋友不再议论他,怀疑他,很快成为了“优秀公民联盟”的一员,又重新回到他那个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仿佛表明是巴比特再一次沉沦到标准社会中。然而这一次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沉沦中对自身的超越。他一改往日对妻子的冷漠和厌倦,重新发现妻子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不予余力地服侍她,关爱她,并不再留恋往日的狂欢之夜。他对儿子也一改往日的刻板和严苛,而是用爱去包容他。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他以“英雄”的面目出现在家人和朋友的面前:儿子特德和女友尤尼斯尚未结婚就公开地同居一室,引起两家一片指责。而此时巴比特却对儿子说:“别害怕家里人,不要怕,即使是整个泽尼斯也不要怕。也不要怕你自己,不要像我以前那个样子。勇敢地干吧,老朋友!世界时属于你们的!”[2]
这里我们看到巴比特已经回应了自己内心良知的召唤,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性和超越性。这里的真实性是他在现实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面对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超越性是指他在用更积极的方式去理解周围发生的超出“标准道德”的事情,和用更宽容的方式去关爱身边的亲人,用更大的勇气去直视自己的生活。巴比特的这一次超越并不是脱离沉沦而是跳到沉沦之上的一个位置,恰恰在这次再沉沦中成功地把握了自身,决心用一种新的伦理道德和生活态度来处理和其他人社会关系。此刻他选择了用爱和关怀来处理人际关系,体现出对妻子和儿女无私的爱,此时巴比特重新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4. 结语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H。L。门肯说道:“每一座美国的城市里面挤满了巴比特的兄弟们。”[5] 巴比特作为美国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在“标准道德”的约束下,沉沦为一个实用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也一个是时代的悲剧。而在经过一番抗争以后,巴比特成功地超越了自我,重新用新的伦理方式处理社会关系,用爱和包容来关怀亲人,跳跃到了沉沦之上的位置,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奥利维尔。如恩斯,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M】。闫循华,等译。北京:新华出本社,2002.
[2] 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M】,姚祖培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2.
[3] Lewis.Sinclair. Babbit [M].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 Ltd, 1987.
[4] Lewis,Sinclair.Babbit.ed.Mark Schorer.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Inc,1961.
[5] Mencken.H.L.Portrait of an American Citizen[C]// Harold Bloom, ed. Modern Critical Views; Sinclair Lewis. 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