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索莱尔与高加林比较研究

2014-04-29 00:44吴沙沙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于连悲剧

摘 要:于连·索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的主人公,高加林则是中国二十世纪乡土女作家路遥的《人生》的主人公,于连和高加林属于不同的国别,不同的时代,但都是时代的圆形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着整个时代背景下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不满足现状,敢于和命运抗争,但可惜的是两人的奋斗在开始时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悲剧

作者简介:吴沙沙,女,汉族,河北省保定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于连幼时便产生了跟随拿破仑做一名“红”的革命英雄的理想,但他长大后面对的却是波旁王朝复辟的黑暗现实,社会环境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敏感的现实世界。高加林生活在一个“四人帮”被消灭的“风雨初霁”的时期,百废待兴似乎一片大好的社会环境中。

一、理想和追求方式不同

于连出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木匠家庭,使于连早早学会了虚伪,忍耐和反抗。卢梭的《忏悔录》、《大军战报》以及《圣赫勒拿岛回忆录》“这三册书就是他全部的圣典。它们所展示的思想光辉,他将终生服膺,为之百死不辞。至于世上其他的种种书籍,全是些废话和谎言”1。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成为拿破仑一样的英雄。但是拿破仑兵败后,他掩盖“红”的目标,像“黑”迈进。

而高加林生活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家庭里,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顺风顺水,备受瞩目,这样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养成了高加林享受机遇而不是创造机遇的性格。

总的来说,于连和高加林都是“双重性格”的边际人。于连和高加林都有着善良、正直的一面,也都有着利己、虚伪的一面。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将军梦从十四岁就开始伪装自己,“神父对他很是欣赏,于连在他面前也总是装得非常虔诚。哪想得到他那苍白温顺的面孔下,却有着一颗只想飞黄腾达的心。2”于连一直创造机会,然而对梦想的执着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当他意识到一切已成过往时,他放弃上诉,毅然选择毁灭。

高加林的理想是“转正”为“公家人”,留在城里。他的人生抉择是乡村和城市的抉择。高加林身上有农民的软弱也有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懑。他的民办教师位置被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后,他没有反抗,而是下地拼命干活,证明自己不只是会教书。当纯真的姑娘刘巧珍走进他的爱情世界时他默默地接受了;当他叔父衣锦还乡时,他得到了县委记者的工作;当他与黄亚萍再次相遇时,黄亚萍的示爱,他心领神会。这些向上爬的机会都是等来的,他最终是一个乡村和城市的“边际人”,他的抉择使他既不能融入城市,又无法在乡村立足。

荷妮说:“人类天生是有建设性的,人类生来就需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奋斗,力求达成自己的心灵需要而挣扎。”3于连和高加林都是为了解救自己的肉体与心灵而不舍的追梦。

二、关于爱情

于连和高加林的爱情都不是纯洁的爱情,充满了功利、自私、索取……

于连对爱是大胆的,对性是随意的。他的爱中充斥着利己和报复,还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自卑。于连站在德·雷纳尔家门外时他的怯懦和自卑占据了他,当他见到雷纳尔夫人几个小时后便疯狂的要征服她,只是为了克服那种别人看不到的自卑。但是,当于连被告发后,在监狱中得知他枪杀雷纳尔夫人未成时他流下了泪水:“ 这样她将继续活着!”“她将为了宽恕,为了爱我而继续活着……”4。

于连对马蒂尔德爱过、利用过。于连说:“为什么我对这个疯疯癫癫的姑娘产生过的爱情至今仍然在折磨我呢?”面对阶级差别,于连又通过“只有我能让她怀孕”来安慰自己,于连在与马蒂尔德的婚姻中得到了社会地位、财产、梦寐以求的军队官职,这一切都让于连满足,但是他对马蒂尔德的感情却不在了,甚至在监狱中,于连对这位妻子拒而不见,日日由雷纳尔夫人陪伴。

于连的感情世界是复杂的,雷纳尔是他的精神恋人,马蒂尔德是他的生活恋人,至于于连爱不爱她们,或者更爱谁,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

高加林对爱是含蓄谨慎的。黄亚萍是高加林的精神恋人,刘巧珍是他的生活恋人,他最后选择了与黄亚萍同去南京,把刘巧珍放在了半路上。高加林的选择不是爱情的选择,其中掺杂了政治因素、利己主义等。身在城里的高加林,刘巧珍走不进他的世界;身在农村的高加林,黄亚萍走不进他的世界。

三、结语

追梦总有梦醒时分,于连在追梦中走向毁灭,高加林则走向新生。

注释:

[1]司汤达.红与黑[M].远方出版社,2003.10

[2]司汤达.红与黑[M].远方出版社,2003.10

[3]〈德〉荷妮·自我的挣扎[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4]司汤达.红与黑[M].远方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焦仕刚,《于连和高加林》[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 03期

[2]张华,《互窥中生辉、映衬中臻善——于连和高加林比较谈》[J].外国文学研究 , 1987年03期

[3]劉绿宇,《于连和高加林悲剧的文化思考——兼与张华商榷》[J].南都学坛 ,1990年04期

[4]龙怀珠,《也谈于连和高加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 03期

[5]罗文敏,肖锦龙,李晓卫,《反观于连和高加林的共性》[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田彩萍,《边际突围 奋斗人生 守望回归——于连和高加林悲剧文化心理之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7]花妮娜,《于连和高加林比较论》[J].语文学刊,2009年16期

[8]陈华积,《高加林的“觉醒”与路遥的矛盾——兼论路遥与80年代的关系》[J].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03期 .

[9]王海,《被命运捉弄的人——谈<人生>中的高加林》[J].北方文学(下半月) , 2012年06期.

[10]司汤达,《红与黑[M]》.杨德庆译,北京:九洲图社,1995.

[1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于连悲剧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林震和于连人生结局不同的原因分析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