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于连生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的19世纪中后期法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使于连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本文将从事业、爱情和时代三个方面来分析于连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周颖(1992-),女,吉林舒兰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历史车轮滚进,西方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红与黑》疑使重要且独特的。《红与黑》是者司汤达在一份《法院公报》上读到了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一个青年教师开枪射杀的他的女主人,因为这位女主人是他的旧情人,用一封举报信阻挡了他和一位贵族小姐的婚姻。司汤达经过见到的构思写出一本现实主义小说《于连》,后更名为《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说。小说虽然第三人称的叙述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分析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动态,尤其是主人公于连的心理。所有次要人物的心理围绕于连展开,有反过来衬托于连,使于连这一形象饱满深刻。
一、野性的斗争者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出身平民阶级、欠缺教养的青年,但他却有高度的自尊心和无比坚强的意志。小说记述了他十九岁到二十一岁四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于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飞黄腾达”。要想“飞黄腾达”摆在于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教士、士兵,也就是小说的寓意性标题:红与黑。于连天资聪慧,能够熟练的背诵出拉丁文的《神经》,也跟随教士学习,所以才能够成为德·瑞那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一开始的时候于连并不想接受家庭教师这个职位,在他心里更渴望成为一个士兵跟随拿破仑。但接下来小说展现了他丰富多变的内心活动,时而想象这可以使自己的命运改观,时而又揣测市长家中的新奇,时而又自言自语到:“使我和奴仆一桌吃饭,我宁可死掉”[1],可是又不想放弃这么好的位置,最终答应。每次描写都将于连的内心放大,让读者深入于连的内心,去了解他那脆弱的自尊心和不服输的斗争感。
“先生们, 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1]于连有资本也有野心,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颇具智谋。可是最终他并没有成功,这与他自己的心理脱不了关系,即使于连压制了道德包袱,但是他的自尊却不容许他自己再一次违背自己的良心。他的确想要成功,但是他终究不是成大事者,当野心和斗争败给心理的自己时,于连的命运也就可以预知了。
二、强势的占有者
于连在小说第一卷中喜欢上比他大了十几岁的德·瑞那夫人,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使她成为自己的情妇。可是在司汤达的描写中,于连在不停地做心理斗争,这些斗争与爱情无关。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纠葛是从手的斗争开始的,不同于正常人的怦然心动,于连只是一个不小心触碰到了德·瑞那夫人而对方缩了回去,伤害了于连的自尊心。于连将“私会情妇”当成一个任务在完成,他要靠这个来证明自己同时也证明自己的自尊心,在犹豫的时候他回想“难道我对于自己要遭到的第一个决斗也会这样颤栗和不幸吗?”他追逐的坚持的不是德·瑞那夫人,而是他自己。
等级森严的阶级划分让于连的自尊心处于一个微妙的状态,他变得敏感多疑,他想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来肯定自己的成绩,想要平步青云。爱情在他看来不过是政治前途的附属品,他要自己在生活中掌握足够的主导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连和简爱似乎又相似之处,平穷卑微渺小,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简爱在面对罗伯斯特求爱的时候,也是谨慎小心的。但简爱毕竟是女性,想得更多的是付出,是收获爱情,而于连是想要出人头地,可以不在乎情感,为自己向前。
三、时代的牺牲者
司汤达笔下的19世纪的法国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之中,贫富的尖锐对立,资产者步步为营的发展,教会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封建贵族在重建失去的天堂中疯狂的敛财……“真实,严酷的真实。”“她不漂亮,她不涂脂抹粉。”[1]司汤达要刻画的于连,就是那个时代下的挣扎者最终变成牺牲者的不可避免的命运。于连终究还是一个有温情的人,在德·瑞那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之间他最终顺从了自己的心,选择原谅和忏悔,抛弃自尊和欲望,安静的享受最后的时光。这便是于连的独特之处,他一直想要摆脱悲剧的命运,但是却拗不过时代的残酷,他的选择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注定他悲凉的结局。
其实在现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品的主人公和于连有着相似的地方,或者说或多或少有于连身上的某种特征。《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都以奋斗为己任,是十足的野心家,也都为了成功绞尽脑汁。甚至当代文学,比如《奋斗》等被搬到大屏幕上的小说,其中作家塑造的角色拼搏奋斗的主人公都和19世界的“于连”很像。折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年轻人无一不面对“于连”当时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纠葛,即选择“红”还是“黑”;斗争性和占有欲的交织,即面对自己的未来怎样更好地与社会相处;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无奈,即再多的算计终究成为时代的附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连就是我们。在作品最后,于连选择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是作者赋予他的某种程度上的救赎。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究竟何去何从,还是未知。放弃对成功的渴望是成功还是懦弱,这样的救赎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些司汤达并没有给出主观的答复,或许在那个时代,他也同样在迷茫,也在探求新生青年的出路。我们都会成为于连那样的人,也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于连,可能这便是于连的“真实”的存在,无关时间,只在本质。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