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瑞芳
摘要: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现行的教育不仅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更重要的是以严谨的科学姿态来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适当的情感教育有助于认知,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情感也得到发展。
一、热爱学生,“以情育情”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感的人,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实际上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我们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能够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也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最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例如,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法,经常采用“谈话法”进行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时,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水和无机盐,有的学生说: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有的学生说:我们中学生应该注意在平常的体育活动中要多喝淡盐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的学生认为钙有利于我们中学生的骨骼发展,所以要多补钙……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牵引,同时,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教育和日常生活知识的传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将得到优化,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认识,“以理育情”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出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去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另外,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同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御各种情绪诱惑,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笔者讲述了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并且借助此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所以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生物教学内容背后的人物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動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具有刻苦钻研、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
三、创设情境,“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在介绍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此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踊跃发言,其中的中心意思是突出要团结合作,平时要互相帮助,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在进行生态系统的教学时,放映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等图景,让学生感受我国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了学生的美感。大量的例证已说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教师要寓情感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萍.2001.生物学教学中的情感效应.生物学教学
[2]张大均.2010.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南州都匀二中 55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