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而,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内容的庞杂性和繁复性。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很多内容,涵盖了很多的信息,所以语文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景,选取一种或者几种教学切入点,将文本、教师、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切入点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切入点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也有人说:“切入点”就是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发挥教材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從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切入点的选择,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所以教师选择好的切入点,会给学生搭建阶梯,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选择切入点。
一、题目引领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鞋匠的儿子》,可以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与《钱学森》、《詹天佑》相同,以人名为题,却以《鞋匠的儿子》为题?紧扣题目,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
二、中心切入
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篇首“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中心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体现在哪儿?这就是教师组织学生研读的主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的?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烟台的海》采用变序教学,直奔结尾中心段——“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然后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层层感悟。将诗歌中“一咏三叹”的表达方式运用于本课教学,从而突破难点,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中心。
三、重点引导
重点语段大多是思想内容精深,表现手法高超,令人击节赞叹的语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可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一番大胆的“剪裁”。如教《钱学森》时,教者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语段——钱学森的语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味,体味主人公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
四、过渡搭桥
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段落之间还巧妙地安排了过渡段,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关键之所在。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教学时,可从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③读议首尾,明确中心。
五、插图提示
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中最精彩的片断,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插图切入,让其进行形象思维,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这样设计别具一格,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可这样引导思考:①课文插图画的是谁,谁能说一说画面内容?②从这幅图你看出了什么?这样从画面切入引导,学生很容易寻觅到“入迷—迷恋——痴迷”这三个关键词,这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当然,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可以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在灵活选取切入点之后,形成有较强逻辑联系的教学序列,不能离开全文去孤立追求“切入”效应,要在完整的语文环境中科学地选择切入点,这样的切入点选择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否则就会肢解教材文本,造成混乱。
(作者单位:重庆开县镇东小学 4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