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渠道与传染效应研究

2014-04-29 21:01徐金池
时代金融 2014年29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

徐金池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传染渠道 风险传染效应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得到更快的发展,已经与商业银行体系并驾齐驱,成为美国金融系统的主体和全球金融系统的主导力量之一。除美国之外,欧洲、日本的影子银行也逐渐兴起,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类似影子银行的业务活动。

对于影子银行的分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影子银行本身,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也可获得其支持,但它们可以将影子银行的一些操作方法运用到部分业务中;第三类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本文所探讨的影子银行是前两类,也就是影子银行及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相关业务。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探讨

(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研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达到高峰。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大幅下降,全球影子银行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第一,资产规模大幅提高。2007年初,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资产总规模高达10.5万亿美元。从美国各金融部门的金融资产占总体的比例来看,影子银行体系已经在金融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

第二,信贷总量持续增长。影子银行发展过程中,融资规模和信贷总量持续增加。在信贷市场上,部分影子银行机构的债务量已显著超过存款机构。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研究

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银行开始减少信贷投放。国民经济处于优势地位的房地产业加大了对资金的争夺力度,进一步加大了民营、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这些弱势企业只好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影子银行”,结果推动“影子银行”进一步壮大。

与中国影子银行相伴随的是银行存款出现“分流”“脱媒”现象。2011年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11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万亿元,表外贷款2.14万亿,占比达22%。其中,委托贷款增速最为迅猛,前三季度增加了1.07万亿元,同比多增5625亿元,占所有表外贷款将近一半,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达10.9%;信托贷款则增加848亿元,同比少增3924亿元,占表外贷款比例约4%。”大量委托贷款成为关注焦点,“影子银行”成为讨论焦点。

三、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渠道

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传导途径大致可分为:直接传染渠道—资金链渠道,融资传染渠道—信用渠道,间接传染渠道—信息渠道。

(一)直接传染渠道——通过资金链进行风险传染

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由于很多业务的交叉与融合,所以有着纷繁复杂的资金往来。商业银行资金链与影子银行机构紧密相连,当某个影子银行发生风险,流动性受到限制,对其提供流动性的商业银行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对商业银行风险外溢效应。

(二)融资传染渠道——通过信用渠道进行风险传染

在整个金融系统里,各个金融机构通过信用链条紧密联系,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影子银行一方面购买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池,发行以该信用资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成为商业银行信用违约风险工具的交易对手,从而与商业银行共担自身的资产负债与信用风险。

(三)间接传染渠道——通过信息渠道进行风险传染

信息渠道的风险传染主要由信息不对称造成,尽管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业务,但影子银行的风险仍可通过信息渠道的方式进行传染。

一是影子银行的业务隐藏了商业银行业务中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和资本监管指标。而影子银行业务属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畴,不计入资产负债情况,所以该相关业务信息并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二是在信息不对称或不完整情况下,影子银行的高风险可能引起商业银行的高风险行为。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委托贷款交易,可能放大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当借款者出现违约行为,银行就不可避免要面临委托贷款违约所造成的信用和声誉风险。

四、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效应

与传统银行创造货币信用的方式不同,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多样化的工具,极大地推动货币信用之外的信用扩张。根据影子银行风险传染渠道,影子银行体系向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传染效应从三个方面变现出来:直接、融资和间接风险传染。

(一)直接风险传染

直接风险传染效应表现为:信用风险导致业务亏损,由于商业银行深入地参与到影子银行体系的各种信用过程中,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将通过中介渠道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造成影响,导致业务严重亏损。

(二)融资风险传染

影子银行体系向商业银行体系的融资风险传染效应表现为,二者之间的融资联系加重了融资成本,两者现金流动性不足增加了融资风险。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资金来源互相依赖,其中一方出现流动性不稳定,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承担融资风险。

(三)间接风险传染

影子银行向商业银行的间接风险传染效应表现为,两个体系的间接关联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这里系统性风险有如下来源:两者经营环境相似度高,对于风险会出现相同的市场反应;两个体系机构投资同样或相似的资产,对某些金融工具存在相同的风险暴露;两体系的间接联系加强杠杆形成的周期性,强化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五、总结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既有区别又相互交织,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影子银行通过资金链渠道、信用渠道和信息渠道进行风险传染,在风险传染过程中,又形成了一定的传染效应,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风险传染效应。目前各国旨在有效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只有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红娟.影子银行体系:功能、脆弱性与监管改革[M].背景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王达.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运作、影响及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2.1:35-43.

[3]彭壽康,陈超.我国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6,6:57-62.

[4]张宝林,潘涣学.影子银行与房地产泡沫: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11:33-43.

[5]霍强,蒋冠.影子银行与正规银行的交互作用及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13.12,12:89-94.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
总收益互换产品的法律解析
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何挑战
中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式影子银行浅议
P2P网贷风险及其监管
对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国际金融法制改革
影子银行风险研究综述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原因及相关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