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妇科疾病探析

2014-04-29 16:42孙茜张斌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冲脉血海妇科疾病

孙茜 张斌

【中图分类号】R271.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33-0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以脏腑、经络为本,以气血为用,男女皆同。但是女性在脏器上有胞宫,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等区别于男性,故有经、带、胎、产和杂病等方面的疾病出现,治疗上较为复杂。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妇科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肝、肾、脾、气、血”,并临证变化于“虚、实、寒、热、痰、瘀、郁、积”,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仅从传统中医方法(辩证论治、外用,针灸等)辩证治疗方面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辩证论治

1.1疏肝解郁

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肝为藏血之脏,司血海,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主气又主血。肝的功能主要是表现为调节全身气血畅通、情绪变化、神经活动、胆汁分泌、脾胃运化吸收、女子冲任协调、血海盈亏及月经潮落。妇人以血为主,以气为用,肝既为血脏,与冲任血海相关,肝经气血不能舒畅,能影响冲任引起经,带,胎,产诸疾,经带胎产都关乎血,与肝的藏泻条达密切相关,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调经重肝,种子重肾”的经验[1]。所以肝气疏泄有序,冲任和谐是月经按时来潮,胞宫孕育胎儿的重要条件。女子其性隐曲,而“不得隐曲”之事颇多,故郁怒伤肝之症常见。在病理上常表现为气郁与血虚。疏肝解郁可使肝气条达,血脉流畅,经候如常,经带胎产诸疾不易发生。临床常用逍遥散加减,在经、孕、产、乳、杂病等方面疗效显著。陈氏[1]将妇科肝病,分虚实二类,实证多由于精神刺激,以致肝气横逆,或肝郁气滞;虚证多为肝阴不足,影响致冲任虚损。调肝方中分治肝郁和补肝阴两类,善用逍遥散和四物汤化裁;实证气郁气滞喜用越鞠丸和青带丸。

1.2补肾调冲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难经三十六难》指出,肾的功能是“女子以系胞”。《续名医类案》云:“经本于肾,旺于冲任二脉”。《女科经纶》说:“八脉属于肾。”冲脉为“注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在腹部和肾经相并,挟脐旁而上,且冲脉的大部分腧穴依附肾经,如横骨、大赫、气穴、四满等。肾中精气自然衰竭,五脏精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淤病理产物停留,导致妇女经带疾患的发生。吴红卫[3]等依此理论基础,自拟方药,在治疗闭经溢乳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症方面取得成效。

1.3健脾益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妇女的生理病理与脾胃的关系密切,经、带、胎、产以血为用,而气血的化生则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应淑娟[4]运用此法,在治疗崩漏、闭经、产后缺乳、带下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清代医学家陈修园云:“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其在以治疗月经病为主的基础上,以顾护脾胃为大法,兼顾补肾,对妊娠病、产后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

1.4活血化瘀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以血为本”,故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无不与血的盛衰、畅滞有密切关系:瘀血内留,则痛经、闭经、崩漏、月经不调、癥瘕包块等病均可发生。带病多湿,湿邪下注,带脉受阻,可致赤带,五色带;又妇人血旺而通畅,才能摄精成孕;妊娠以后需要血以养胎直至正常分娩;产时气血通畅,则胎儿容易娩出,也不致耗血过多,产时恶露亦正常排出而自止;哺乳期血气通畅则乳汁充沛而分泌正常,若瘀血阻滞冲任、胞宫则可导致经、带、胎、产、杂诸多疾病,罗元恺晚年颇重血瘀论,认为妇科证候主要是虚实两类,虚者以肾虚、脾虚为多,实证则以气滞、血瘀或痰湿为主,尤以血瘀最常见,瘀为有形之邪,足以阻碍气血之运行而成病。研究表明,血瘀常合并于肝、肾病变之中,如熊继柏教授[5]在治疗痛经时即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疗效甚佳。吴燕虹等[6]总结了众多医家在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方面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收效显著。

2中药外用

2.1清热解毒法

慢性盆腔炎为临床上较为复杂性疾病之一,存在治疗难度大、口服药物起效慢等特点。发病时患者多有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等症状,說明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发展与湿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上选用清热解毒利湿药物外用弥补了口服药物治疗上的不足,临床常用夏枯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煎汤外洗或坐浴的方法起到清热泻火、散结消肿、利湿解毒等功效。

2.2利湿止痛法

有关研究表明,中药灌肠在吸收、显效速率上比丸、片、汤、栓剂及肌肉注射剂等为快,可与静脉注射剂媲美。祖国医学中无炎症病名,依据文献研究,炎症多属湿邪所致,因此临床选用祛湿药物保留灌肠,使药物快速接近病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赵苏萍等[7]用虎杖、土茯苓等药物用于治疗慢性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总有效率可达94.73%。

3针灸治疗

3.1针法

3.1.1安神调冲法

冲脉起于胞宫,上通于脑,下会足三阴,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五脏六腑之海”之称。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针灸调节冲脉不仅是使用冲脉交会穴,更重要的是按照冲脉的广泛分布联系,上补脑髓,下调三阴,内摄胞宫,使冲脉气血旺盛,血海满盈,冲任督三脉相协调,才能发挥重要的功能。妇科疾病的发生多与情志因素相关,现代研究表明,情志因素即心理因素,笔者认为肝郁气滞型月经后期可归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自创安神调经针法治疗该病,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月经后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应用该疗法治疗月经后期,在国内取得了满意疗效。

3.1.2化瘀通络法

此证型多见于痛经疾病,痛经是青年女子一种常见的妇科病,临床上大多为寒湿凝滞及气滞血瘀致胞络不通,“不通则痛”。通过针刺活血化瘀通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朱英[8]通过针刺次髎、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2灸法

3.2.1温补脾肾法

灸法主要是通过治疗崩漏来体现温补脾肾法,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冲为血海”崩漏与冲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冲脉在腹部与足少阴肾经重合,故崩漏与足少阴肾经气血失调有关,另外“肝藏血,脾统血”,故肝不藏血或着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崩漏亦难愈,通过艾灸疗法调节肝脾肾三经的气血,可治疗崩漏,选穴:主要是足太阴脾经的隐白穴,脾失健运,统摄失权,脾气亏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而致崩漏;隐白穴有补脾固本、益气摄血之功,艾灸隐白穴有较明显的止血效果。蔡小莉[9]应用温针灸治疗崩漏32例,所选主穴为肾俞,即是体现补肾之法。华尔江[10]采用艾灸足大趾毛丛穴(足大趾趾甲角两侧的隐白穴和大敦穴)配合藏药治疗崩漏,取得较好的效果,两穴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体现了补脾。

3.2.2温阳通络法

温阳通络,其一就是取艾之药性,《本草从新·卷三·艾》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逐寒湿,暖子宫……温中开郁”。选神闕穴,取神阙理人体诸经百脉,艾灸神阙可益气补元,温经通络,治疗痛经。汤萍[11]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选主穴即为神阙穴。此法体现了灸法温经之作用。灸法治疗乳房疾病则是体现其通络之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在脏腑辩证中,乳房疾病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经络连属中,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与乳房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引起乳房疾病的发生。艾灸疗法的治疗遵循了乳房以通为顺的原则,采用乳房部位的局部施灸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上,辩证内服、外用、针灸理疗等方法均起到了较好存在的临床疗效,但亦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如外用药物、针灸辩证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空白,临床可进一步发掘整理,为中医药在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上提供更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利耀.逍遥散在妇科临床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07,74-725

[2]郭永红.陈修园妇科学术思想探析[J].新中医.1996.5-7

[3]吴红卫,叶一萍.补肾调冲法治疗妇科疾病二则[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60-262

[4]应淑娟.健脾益气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举隅[J].珍国医国药.2005.134-135

[5]姚欣艳.熊继柏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点滴经验[J].中医药导报.2008.11,23-24

[6]吴燕虹等,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中的应用[D],http://www.yixue58.com/xyfm/class/ . 2009(12)

[7]赵苏萍.安神调经针法治疗月经后期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7,1214-1215

[8]朱英.针灸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65例[J].四川中医.2004,92-93

[9]蔡小莉.温针灸治疗崩漏32例[J].中国针灸,2007:27(8):582-583

[10]华尔江,王章.艾灸加藏药治疗崩漏的体会[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4(4):13-14

[11]汤萍.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的临床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29(8):108-109

猜你喜欢
冲脉血海妇科疾病
基于古今文献浅析冲脉病的临床诊断❋
中医名言拾粹
朱庆军运用新版“开四关”法治疗妇科疾病验案举隅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血海穴 养血活血去疹风温通血脉祛寒毒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美颜多按血海穴
中年妇女常见妇科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