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军
【摘 要】 尽管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已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并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支架置入后,短时间内患者可能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血管内再狭窄成为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分析认为,支架置入后,血小板活化,炎性因子释放,导致平滑肌迁移、增移,细胞外基质发生堆积,引起血管内再狭窄。因此,血小板活化、炎性因子释放与支架置入后血管发生再狭窄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 炎性因子与血管再狭窄 脑血管支架置入 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84-01
1 血管再狭窄与血小板活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前,采用脑血管内支架置入的方式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且其具有创伤小、适用性强等特点,成为颅内埃及狭窄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血小板是经皮介入反应的关键性介质,手术介入治疗可造成动脉内膜创伤、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黏附蛋白发生暴露,引起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填封受损部位,而这种血栓又可能导致患者血管的再次阻塞。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是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的一种,又名CD62,血小板活化时,可溶性CD62释放进入血液,并与质膜结合,在血小板表面表达。这二者都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促进血栓的启动和扩大,而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是支架置入后患者发生急性血管闭塞的原因之一。
孙茂军等在对34例采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小板CD62和CD63指标时发现,术后1周、2周血小板CD62和CD63指标均有明显的提升,治疗3个月后,上述两项指标下降至术前水平。分析认为,CD62和CD63是血小板活化膜糖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时血小板被激活,原存于血小板内的CD62和CD63发生异位,成为活化血小板分子的标志物,且血小板CD62p在多种脑血管疾病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情况。提示支架置入后,患者血小板发生高度活化,活动异常,处于亢进状态,促凝因素的增加,也是血栓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 血管再狭窄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分析指出,血管成形成再狭窄处除富含血小板,还有大量白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可引起炎性反应,炎性反应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
患者置入支架后,引起血小板在支架表面聚集和激活,分泌细胞因子,导致血栓形成;而大量的白细胞在血管损伤部位聚集后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炎性反应,释放包括白细胞介素(IL)在内的细胞因子,引起平滑肌细胞(VSMC)在损伤部位发生迁移、增殖反应。
IL是在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的作用下,在人体白细胞内产生的,具有介导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胸因子,是免疫系统中参与免疫细胞成熟、海化、增殖及分化的重要的因素。研究指出,与支架内再狭窄与IL相关的包括IL-6、IL-1β、IL-18、IL-8、IL-10等。
IL-6是一种具有多种效能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黏稠度增高,形成血栓;另外IL-6还可能过调节其他炎性因子,刺激VSMC分泌生长成子,使VSMC增殖,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IL-8由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产生,可吸引炎性细胞的趋化效应,促进炎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增强炎症与免疫反应。同时,IL-8可介导VSMC迁移、增殖,促进血管生成的活性。齐晓勇等通过动物实验指出,IL-8的高表达引起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产生,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是发生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刘晨等研究指出,支架置入术后25h患者IL-6、IL-8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表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过程中,损伤粥样硬化斑块、激活炎症反应,激发血清IL-6、IL-8表达,但术后24h内,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较无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血清IL-6、IL-8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支架置入后患者均存在炎症反应,与是否置入支架并无明显相关,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与无支架再狭窄的患者血清IL-6、IL-8水平回落至術前水平,但再狭窄患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与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血清IL-6、IL-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架置入与动脉狭窄具有正相关关系,IL-6、IL-8是炎症反应敏感的标记物,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另外他也指出,支架的选择等因素也是影响血管再狭窄的因素。
IL-1β可介导单核细胞通过细胞间黏附分子的黏附作用,在对猪实验模型中,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后给予IL-1β转换酶抑制药物,当IL-1β表达下降时,支架后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得到明显减轻,由此可推断,IL-1β是促进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之一。
IL-10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调控作用,曾被命名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但是,IL-10合成晚于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在体内对炎症反应起着负性调节的作用,也可抑制核因子кB信号转导,而核因子кB是炎性因子的重要转录因子。分析认为,IL-10可抑制血管内膜炎症引起的过度增生,可明显抑制支架后再狭窄情况的发生。
体内多数细胞可表达IL-18mRNA,并分泌IL-18,其在免疫反应的作用也相对复杂,且呈多样性,IL-18的过度产生,也是引起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且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IL-18增高,是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支架置入术后30d内发生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IL-18可促进VSMC增殖,通过动物实验发现,IL-18可为VSMC的迁移与增殖创造条件。
目前,对于脑血管内置入支架可能造成支架对血管壁持续刺激,使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被激活,释放炎症递质,导致VSMC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发生堆积,引起血管内再狭窄。血小板活化、炎性反应在血管损伤愈合狭窄的过程中起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及学生的关注,支架置入后,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控制炎症反应成为临床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新途径。临床多采用置入支架前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在操作前给予栓子保护装置,控制支架置入后的炎症反应,采用抑制VSMC增殖药物涂层的支架也成为预防血管内再狭窄的方法之一,相信在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中,脑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情况会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