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祛脂保肝汤合穴位按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2014-04-29 01:37邢佑美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穴位按摩临床研究

邢佑美

【摘要】目的 观察化瘀祛脂保肝汤合穴位按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予化瘀祛脂汤饭后温服,1剂/d,并取穴内外关、足三里、阳陵泉每日均匀按压20分钟;对照组分别口服甘草酸二铵200mg/次、多烯磷脂酰胆碱456mg/次,均3次/日;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血脂、体重及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本研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及体重。

【关键词】 化瘀祛脂保肝汤/穴位按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57-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第一位常见肝病,在西方国家已经被认为是最流行的肝病之一,也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约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为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我们肝病科近两年对本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化瘀祛脂保肝汤合穴位按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0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1~65岁,平均(36.4±12.9)岁,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5例,体重正常者9例,轻度肥胖者19例,中度肥胖者13例,重度肥胖者12例;对照组52例,男性3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2~67岁,平均(35.6±13.4)岁,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5例,体重正常者8例,轻度肥胖者17例,中度肥胖者14例,重度肥胖者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脏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疗指南》[1]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①症状体征:肝区隐痛、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或伴有肝脾肿大;②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见肝脏增大,肝、肾回声对比明显增强,前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回声衰减。③肝功、血脂轻中度异常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前停用护肝降脂药物,半月后开始本治疗方案。治疗组服用化瘀祛脂保肝汤:绞股蓝30g、生山楂30g、荷叶15g、党参15g、泽泻15g、虎杖15g、茵陈15g、赤芍12g、三棱10g、莪术10g、丹参10g、八月札10g、川芎10g、半夏9g、甘草6g,每付药浓缩煎至400ml,分别密封于200ml无菌包装袋中备用,饭后温服,早晚各1袋,并取穴内外关、足三里、阳陵泉每日均匀按压20分钟;对照组分别口服滴甘草酸二铵200mg/次、多烯磷脂酰胆碱456mg/次,均3次/日。疗程3个月。治疗期间嘱患者控制饮食,即低脂、低热量及富含维生素饮食,并适当有氧运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①临床临床综合疗效,即症状、体征和体重,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体重指数>24为轻度肥胖,体重指数>28为中度肥胖,体重指数>30为重度肥胖;②检测肝功、血脂及B超。治疗3月比较两组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2]制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各项化验指标及B超提示正常;显效:症状消失,ALT、GGT下降>50℅,TG、TC下降20℅~50℅,B超示:重度脂肪肝转为轻度,或中、轻度脂肪肝转为正常;有效:症状减轻,ALT、GGT下降20℅~50℅,TG、TC下降10℅~20℅,B超示:重度脂肪肝转为中度,或中度脂肪肝转为轻度;无效:临床症状改善部明显,ALT、GGT下降<20℅,TG、TC下降<10℅,B超示:治疗前后无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它已经成为“上班族”健康的新危机。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患上脂肪性肝病,很可能波及全身,给人们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因此,对于脂肪性肝病的防治,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约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3]。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中医临床实践和初步总结表明,中医药作为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途径之一,对促进脂肪肝的逆转以及改善临床症状和某些实验室指标行之有效,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治疗的有效性、特色和优势均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鉴于脂肪性肝病复杂的病理机制特点,中医中药治疗这一复杂性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将成为阐发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为“肝癖”、“胁痛”等范畴,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重点专科将“肝癖”定为优势病种的重点研究之一的病种。《诸病源候论.癖病诸侯》:“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感受濕热之毒;劳逸过度;七情内伤及病后失调等。因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化而痰湿内生,痰湿蕴结、阻滞气机,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互结,痹阻于肝络而成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与虚、痰、湿、瘀有关。治疗以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益气健脾。故本研究方中,取绞股蓝、生山楂为君药,佐以茵陈、虎杖、荷叶、泽泻、党参等以清热利湿,益气健脾;臣以赤芍、三棱、丹参、八月札、川芎、半夏等以活血养血,祛瘀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与党参扶正祛邪。内、外关穴:外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之功,内关穴为历代医家所倍加重视,有“万能穴”之称,有宽胸理气、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阳陵泉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四穴合之,共凑清热解毒,补气活血通络等功效。

从上述综合观察数据看,化瘀祛脂保肝汤合穴位按摩对肝功能、血脂及临床综合疗效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疗效确切,治疗方法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3.

[2]马氏、杨钦河.疏肝降脂汤治疗脂肪肝8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4):44.

[3]范建高,曾德民.脂肪性肝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6.

猜你喜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穴位按摩临床研究
强肝胶囊联合易善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分析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白细胞计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动态X光片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