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临行现状及艾滋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区200例老年HIV/D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资料、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64例患者出现乏力,发热患者84例,消瘦患者176例,咳嗽患者123例;其中肺部感染患者147例,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113例、结核病89例;有多重感染患者75例,13例患者诊断不明。结论:老年HIV/DIDS疫情较为严重,大多以消瘦、乏力、肺部炎症、咳嗽、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机会性感染复杂,病死率较高。
【关键词】老年;艾滋病感染;艾滋病患者;流行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2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HIV/DIDS的发生率开始急剧增高,已成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焦点[1]。老年HIV/DIDS与青年HIV/DIDS特点有差异,老年HIV/DIDS有较为独特的流行病学,也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特点。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我国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临行现状及艾滋病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将我区2012年的HIV/DIDS疫情资料进行收集,从中找出老年HIV/DIDS的资料。其中男性135例,女性65例,年龄57~84岁,平均年龄(67.3±4.9)岁。将患者所有临床检验、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所有患者根据传染性疾病诊断标准确诊。
1.2方法
从我区定点医院收集HIV/DIDS感染情况,从中筛选老年HIV/DIDS患者。对200例老年HIV/DIDS的检验结果,治疗情况,基础资料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记录各自特点,从而进行有效的分析。
1.3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做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0例老年HIV/DIDS患者中,文化程度:文盲94例,小学61例,中学38例,高中及以上7例。同居或已婚患者156例,丧偶或独居患者44例,其中异性途径感染患者176例,不同途径传播24例,所有患者无吸毒史。可见,文化程度低、异性途径传播已经成为当前老年HIV/DIDS患者的特点之一,其差异显著(P<0.05)。
临床表现:乏力患者184例,咳嗽患者123例,发热患者146例,腹泻患者58例,皮肤损害患者49例,头痛患者27例。体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59例,口腔黏膜病变患者67例,胸腔积液患者34例,浮肿患者36例,抽搐患者21例。
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数量低134例,血红蛋白低119例,血小板降低患者79例,。CD4+T淋巴细胞平均为114cell/ul(4-801)。患低钠血症患者48例,血肌酐升高患者9例,低钾血症43例。
机会性感染:HIV/DIDS合并疾病:有164例患者出现乏力,发热患者84例,消瘦患者176例,咳嗽患者123例;其中肺部感染患者147例,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113例、结核病89例;有多重感染患者75例,13例患者诊断不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7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5例。淋巴瘤患者3例,HIV相关脑炎患者9例。
合并疾病:合并丙型肝炎3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6例,脑梗塞患者23例,高血压病患者24例,糖尿病患者8例,肝癌3例,肺癌7例。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抗机会性感染与归转:69例患者放弃治疗后死亡,经住院后死亡患者58例,73例患者经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后呈好转趋势。有78例患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有8例患者死亡,15例患者治疗期间推出治疗,65例患者坚持治疗,病情稳定。
3讨论
老年HIV/DIDS感染患者大多症状不典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不清、乏力、发热、厌食等症状[2]。本组患者以消瘦、乏力、发热、口腔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口腔炎、肺部炎症、念珠菌感染为主要机会感染。结核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在东南亚地区,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较为多见[3],然而本组研究中的患者仅3.5%,相对较低。入院检查时,CD4+T淋巴细胞较低,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身体电解质紊乱现象,此类病症,导致老年患者致死率较高。从本组研究对象中显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较为多见。显示老年HIV/DIDS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会有多重机会性感染,因基础疾病较多,且患者病情较重,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
因误诊导致患者治疗延误,可能与医生认为他们不属于吸毒人群,或性活跃人群有关,从而忽略了HIV感染可能性。有78例患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期间有8例患者死亡,15例患者治疗期间推出治疗,65例患者坚持治疗,病情稳定。从相关研究中显示[4],老年AIDS患者经ART治疗后,其病毒学指标显著下降,但免疫功能的恢复速度相对较缓。
参考文献
[1] 孙庆云,熊鸿燕,王林等.老年HIV/AIDS住院患者48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4):286-288.
[2] 罗鑫,冯丽,甘信容等.重庆市巴南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社会支持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30-32.
[3] 黑发欣,王璐,秦倩倩等.中国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5):526-527.
[4] 许艳,王璐.国内外≥50岁年龄组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166-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