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召富等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升白颗粒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的白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扶正升白颗粒组)和对照组(鲨肝醇+利血生组)各100例,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变化。结果: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7.8%;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扶正升白颗粒;化疗;白细胞;临床观察;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3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96-01
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临床普遍现象,骨髓抑制仍是目前化疗的重要毒副反应,以外周血粒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1。因此,促进白细胞生长、使造血机能恢复乃是恶性肿瘤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应用扶正升白颗粒治疗非霍奇金CHOP方案化疗后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时发现其能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了进一步揭示其治疗机制,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均为2012年3月一2012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年龄41~59(47.27±4.59)岁,男38例,女22例;对照组年龄39~58(46.35±3.62)岁,男36例,女2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经病理学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09/L.
1.3纳入病例标准
(1)年龄35-60岁,化疗后白细胞计数<4*109 /L(2)研究前停用一切对本研究有影响的药物7d以上。
1.4排除标准
(1)经骨髓穿刺证实合并有骨髓侵犯者(3)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4)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脱落标准
(1)试验过程中,受试者依从性差,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者。(2)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3)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4)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对试验药物影响较大的药物,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5)因其他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试验、失访或死亡的病例。(6)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合对照组均接受CHOP方案化疗(长春新碱 1.4mg/m2,静脉推注 D1;吡柔比星 45mg/m2静脉滴注 D1;环磷酰胺 750mg/m2 D1;地塞米松 10mg D1-5;每3周重复,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所有患者均口服扶正生白颗粒(药物组成:仙灵脾20g、紫河车3g、黄芪30g、熟地15g、肉桂3g、当归10g、鸡血藤30g、女贞子20g、枸杞子20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5g),在化疗前1周即开始服药,每日早晚各服1次,1日2袋,连续用药2周为1个疗程,化疗期间不停药。对照组予以鲨肝醇片100mg,口服,3次/日,利血生20mg口服3次/日,2周为一个疗程。
2.2观察指标及方法
化疗前、化疗周期后第1、2、3周静脉血查血常规,于上午8:O0空腹静脉采血,由本院检验科测定,分析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变化。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t=O.05为检验标准。
3 结果
3.1 治疗前两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治疗后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中有8例胃肠道不适,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均轻微,一般能耐受,3d后不良反应消失,未影响治疗,且均完成全部疗程。 3讨论 扶正升白颗粒对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方案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干预治疗,其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其更详尽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孙燕,石远凯.肿瘤学内科学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