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工作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将其“六位一体”功能落到实处。然而现实中的推进遭遇到认知认同困境,缺少政府扶持和理论助推。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为政府推动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R9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21-02
1 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现状
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100多年之前的美国,是西方国家统治和管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1]1996年巴克编辑的《社会工作词典》中对于社会工作做了如下定义:首先,它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力图帮助人们达致心理上的和谐与发挥社会功能,并且促进社会改革从而提高所有人的福祉;其次,他援引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定义,指出社会工作是一系列专业化活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增强或者重塑实现其社会功能的能力,并且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社会条件。[2]针对不同的弱势人群和不同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采纳不同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其“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和价值理念。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工作的关注始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型计划经济社会到现代型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医疗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引致的看病贵、看病难;小病大治、大处方、医生收受红包等问题成为公民幸福感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自90年代起,在医疗卫生领域,某些医疗机构开始主动、自愿的采纳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取得很好效果。在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引用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卫生需求及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社会工作对于现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者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互动机制,有利于改进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效果和社会形象。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由中国医院协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等社会组织为主推进社会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对接,着重于推介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务。例如,2009年,中国社会协会下属的医务社会工作部联合北京9家医院开展“康复援助及营养科普社区行”社会公益活动,定期邀请健康科普专家在开办系列讲座和慢性疾病筛查及义诊活动,并提供家庭营养、社区康复等相应的技能培训和健康服务组织活动近百次,涵盖了十大社区、万个家庭。二是,由公益性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社为主推进社会工作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着重于推介个性化康复指导和救济服务。例如,济南市山泉社区服务社与政府合作,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保障社会工作者能够介入社区卫生服务,针对有特殊困难的残障家庭实施康复指导和救济关怀。三是,由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部为主推进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着重于推介病患的跟踪回访和连续性医疗服务。例如,山东省立医院、临沂人民医院、德州人民医院等医务社会工作部都将深入社区、利用调查研究、走访、信件、电话等手段与病患保持联系以及做好院前、院中和院后的无缝隙全程服务作為重要工作职责。四是,由社区全科医生兼职推进社区的医务社会工作,着重于推介社区卫生保健整体服务。例如,江苏镇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3(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X(医院专家、社会工作者)的家庭保健责任团队,负责识别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另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居民选择适宜的就医路径和面向上级医院的预约服务。
从总体看,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实施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和谐倡导、社会稳定以及医患沟通的重要作用,[3]在病患、医护、家庭、社会之间架构起可贵的桥梁,为社区卫生服务构建良好公共关系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2 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进中的问题
社会工作依托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精英学者的理论助推和部分地区、部分社会组织和社区医疗机构的主动探索作为先导,然而,从目前看,社区的医务社会工作总体来讲发展缓慢,步履艰难。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数量覆盖较小,影响力较弱。尽管学者们将社区卫生服务看做社会工作开展“未来最具潜能的领域之一”,但其现实困境也不容忽视。问题概括如下:
2.1 医疗机构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缺少对于社会工作的基本认知,对于其功能缺少基本的认同
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依据我国国情,并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由政府推动逐步发展起来,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色彩。因而,很多人将社会工作理解为民政部门主导的政府救济,而对社会工作的本初内涵缺少认知。不只是医疗机构,社会大众也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也是一片茫然。没有社会工作的整体认知作为根基,再加上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专业技术强和卫生保健体系相对封闭的特征,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医疗服务体系中不仅遭受专家技术人员的“歧视”,还遭遇病患人员的“防范”和社区居民的“排斥”,引致社会工作被“边缘化”的尴尬状态。[4]
2.2 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社会工作缺少刚性政策支持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是由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研究的学者们提出的,尽管政府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表现出极大的认可,并且在2009年卫生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件中提到鼓励“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探索解决医患纠纷的新途径,增进医患沟通”,民政部也于2004年在职业目录中增设“社会工作”这一名称,提升、推动着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但是从目前看,政府对于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还没有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政策,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门槛”还未突破。
2.3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影响力小,学理支撑力度不足
据目前从知网检索到的资料分析,以“社区医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转载、引用的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理论研究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3 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推进中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借助媒体对于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推介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如何被大众认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理论、实务工作者共同的不懈努力。社会工作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推进必须有“根基”,这一“根基”应当是一种价值认同,是社区医务界、病患方、居民及其它社会各界对其职业价值的认知、认同和尊重。在一个媒介传媒的时代,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媒体,对于社会工作给予必要的宣传、报道,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讲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功能,或者组织相关公益讲座,提升社会工作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政府对于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给予必要的政府扶持
社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采用先試点,再评估、后推广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在试点机构以政策支持这一工作的开展。首先是制定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许可”制度,鼓励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离退休的医疗卫生服务者、管理者通过参加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其次是明确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职责,可将其服务领域定位为两类:一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的服务,包括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调研和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健康教育和科学生活方式的倡导;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门访问急需医疗服务的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医疗信息;为困难患病居民寻求社会救济;安排双向转诊、医疗卫生政策的通报和讲解等。二是以医疗专业服务者为主体,社会工作者辅助参与的领域,包括为医疗服务者提供病患资料、对病患的心理辅导、治疗后的上门回访以及双向反馈等。最后是政府对于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考评以及薪酬支付方式的确定。借鉴国外社会工作管理经验,其考评采用“按单”考核的方式,即:政府主管部门是考评主体,依据签约合同上规定的服务范围和领域,在社区居民中进行民意调查,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做出优良查的级别评价。同时,政府的薪酬支付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一是可以通过政府与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社或社会工作协会合作,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其提供具体薪酬,由服务社或者协会派出服务人员;二是政府直接鼓励、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一部分,享受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总之,政府对于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必须是刚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这是社会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关键。
3.3 政府重视加大对于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扶持力度,理论研究者也应在“对策研究”中有所作为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点已经在先期实践中得以证实,同时,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仅减轻了医疗卫生服务者的工作压力,更是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体现了卫生服务的人本关怀。鉴于社区医疗社会工作研究的薄弱,政府应加大对于这一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科研立项、经费支持上给予政策倾斜。同时,理论研究者也应当走出“象牙塔”,重视实证研究,在调研中去发现、总结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并积极作为,为政府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提供高质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论文为山东省卫生厅政策建议类立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C201312
参考文献:
[1] 张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7),127-129
[2] 李捷理.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3
[3] 刘斌志.医务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课程建构[J].南方医学教育,2008,(1)
[4] 甄红菊.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1),58